在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市牡丹区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深耕细作、矢志不渝的传统文化耕耘者,他以一腔热血浇灌着乡村孩子们的心灵之田,他以满腹经纶引领着乡村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他,就是牡丹区都司镇都司小学孔子学堂讲师刘认银。在他的带动下,都司小学书香校园工作成绩优异,学校先后被评为菏泽市书香校园和山东省书香校园,走出了一条书香引领乡村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
一、梦想启航,初心如磐
在都司小学的静谧校园里,刘认银讲师的故事悄然铺展。自2022年8月调任都司小学校长以来,自幼酷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他,带领全校师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与师生一道深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写活动,怀揣着传承与发扬国学经典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在乡村学校师生中渗透传统教育这条神圣的道路。他深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根与魂。于是,在都司小学这片热土上,他亲手搭建了牡丹区第一所乡村学校孔子学堂,誓要将经典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二、深耕课堂,创新教学显活力
(一)融合古今,让经典活起来
刘认银讲师的课堂,从不是单调的诵读与讲解。他巧妙地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利用多媒体、情景模拟等形式,让《论语》、《诗经》等经典篇目在学生眼中生动起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对话,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温情。
(二)因材施教,激发潜能促成长
他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孔子学堂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他的倡导和指导下,每学期都有30篇学生习作在报纸发表,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更在品德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三、潜心科研,著书立说传薪火
(一)笔耕不辍,著述丰硕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刘认银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点,撰写了多篇论文和文章,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为孔子学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他还积极组织校本教材和校刊《麦穗》的编写工作,引入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全校师生人手一册,为每个班级配备《小学生必读小古文100篇》,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一套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贴近学生实际的国学教材和展示阵地。
(二)学术交流,共享智慧
他深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因此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刘认银不断拓展语文实践平台,依托孔子学堂邀请菏泽市作家协会和牡丹区作家协会的作家开展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质量,促使“双减”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落地生花。在他的推动下,都司小学的孔子学堂逐渐成为了提升师生家长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三、心系学生,以德树人润无声
(一)关爱学生,如师如父
在刘认银讲师的心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他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变化,用爱心和耐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的关爱下,学生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责任、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今年9月9日,山东省“星火阅读”名家面对面(菏泽站)暨儿童文学作家庞婕蕾小读者见面会在都司镇都司小学举行,聆听讲座后,尹艺晴同学高兴的说:“感谢刘校长为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走进校园,作家们的精彩分享让我收获很多,今后我要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伴,从阅读中汲取力量。”
(二)以德立身,树立榜样
他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因此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无论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他都力求做到最好,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四、展望未来,砥砺前行谱新篇
站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刘认银深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重大。他深知,社会各界对都司小学孔子学堂未来发展的期许。他表示,将继续秉承“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人格”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将都司小学孔子学堂打造成为成效斐然的乡村教育品牌。
刘认银的事迹,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教育初心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筑梦、文以化人”的深刻内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坚信他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1月13日上午,嘉兴市山东商会孔子学堂的公益书法老师们走进建...[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