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7-11-28 09:55:00             中国孔子网

  学而篇——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 

  孔子说:“学了要时常练习、实践之,不也觉得喜悦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而来,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也不会生气,不也就是有道之君子吗?”

  【释词】 

  :古代男子之通称,此谓孔子也。《论语》中孔门弟子惟有有子、曾子称子,闵子、冉子各一见。

  :《说文》云,词也。从口乙,象口气出也。(乙象气,人将发语,口上有气,故曰字缺上也。)

  :觉也,效也。先觉觉后觉,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孔门教人,第一字乃“学”。然所学何事?是本书之一大关键。试思之。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常,或曰以时、按时。

  :習,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之数飞也。即今之反复练习,实践。学贵在能习。

  :同“悦”,喜悦。学能时习,所学渐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志同道合者也。(一说:弟子弥重,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阮元:盖学而时习,未有不朋来。圣人之道不见用于世,所恃以传于天下后世者,朋也。

  :悦、乐同指高兴、快乐,古人说“悦深而乐浅”,或曰:“在内曰说,在外曰乐。”为什么有深浅程度之别呢?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学在自己,则所学者熟,心有所得,进益不止,其喜悦之情自然从中而发,所以“悦”从内生出,不假外来。

  :有志同道合者,欣慕于道,自远而来,共同讲求、互为学习、教学相长,高兴于我道日广,所以“乐”则由外而引发。所以有“悦深而乐浅”之说。

  :知道,了解。

  :愠怒,生气。李炳南先生曰:愠,内怨的意思,不愠,心中不发牢骚,不怨恨。罗近溪曰:愈学而愈悦,如何有厌;愈教而愈乐,如何有倦;故不愠人之不己知者,正以其不厌不倦处。

  君子:成德之名。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而孔子不愠。学至此,可谓成德矣,故曰君子。

  【论语讲要】 

  此第一章。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

  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

  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己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蕅益大师曰: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

  郑汝谐曰:此数语,盖孔门入道之要,故以为首章。古人之学,必有入处。于所入处而用力焉,是之谓习。颜子之克己,曾子之三省,皆习也。

  程子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悦)。又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朱子曰: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悦)之深,而不已焉耳。

  《论语正义》曰:《学记》言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来之,此大学之道。然则朋来,正是学成之验。……《中庸》云“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学相长之益。

  《论语正义》曰:《礼·中庸》记,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论语》下篇,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谓己之为学,上达于天,为天所知,则非人所能知,故无所怨尤也。夫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咸括于此章。是故学而不厌,时习也,知(智)也;诲人不倦,朋来也,仁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不知不愠也,惟圣者能之也。

  康有为曰: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孔子为时圣,学之宗师也。时亦兼数义,日知月无忘,则时时为学;循年而进,无时过而难成,亦是也。……上论一书以时始以时终,以明孔子之道全达于时。……于己身首言学,于人伦首言朋,盖万理有变,而学之与朋,贯万亿世而不易者。

  钱穆先生曰: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伊川先生曰:今之学者有三:辞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尹侍讲所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学而至于圣人,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

  朱子曰:所为学者,果何学也?盖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其精纯尽在此书,而此篇所明又学之本,故学者不可以不尽心焉。

  《论语后案》曰:盖学者所以学圣人之道,而圣人往矣,道在方策也。

  (摘编自“比邻为美”公众号)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