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巧言令色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
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释词】
巧:好。
令:善。
鲜:少。
【论语讲要】
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由本性而来。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仁从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仁者多于此处省之。
经文:“鲜矣仁。”鲜仁,是少仁。古注或说为无仁,则非经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曲礼曰:俨若思,安定辞。
又曰: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此四端皆言色之诚中形外,于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无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鲜仁之人,正与前章崇仁互映,或编者类聚有意。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
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钱穆先生曰: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
康有为曰:人多惑之以为慈仁,孔子特明其非也。盖人之生直,故贵尊其德性。质直好义,自由自立,若以巧诈欺人,则天良斵(zhuó)丧。
张栻曰:此何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词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
苏辙曰: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恶之,斯以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郑汝谐曰:“刚毅木讷”何以近仁?其本心存也。“巧言令色”何以鲜仁?去本心远矣。圣人察其外之所以异,而知其中之所存。
陈祥道曰:讷者,无巧言;木者,无令色。木与讷,务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礼称辞欲巧,诗美令仪。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辅以末,则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则不可。
蕅益大师曰: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朱子曰:圣学不外求仁,其行之也以孝弟为先,其贼之者以巧言令色为甚。
顾炎武曰: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然则学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后可以修身而治国矣。(摘编自“比邻为美”公众号)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