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
孔子说:“君子之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敏捷周全并且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之士来寻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算是好学了。”
【释词】
君子:立志成为君子而求学求道之人。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学者之志在学,有所不暇及此。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
敏:疾,快速,又有“周密”之意。焦循: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为重。
慎于言:说话谨慎。朱子: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有道,有道之士。正,正其是非,以求教指正。
韩愈曰:正,谓问道,非问事也。
《石渠意见》曰: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盖古之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今之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欤?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述好学之事。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李炳南曰:此章要义在讲好学。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朱子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康有为曰:事者难成,故必时敏而后有功;言者易尽,故必慎出而后寡过。大道多歧,行义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远,当问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误也。《儒行》曰:博学以知服。(服:敬服前贤)
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胡炳文曰:必无求饱安,然后见其好之之志;必敏事慎言,然后见其有好之之实;必取正有道,然后不差夫好之之路。
张栻曰:又孜孜焉就有道以求正,则是人也,物欲不行而惟理之是趋耳。斯不谓之好学乎?然必终之以就有道而正焉。……同世而亲其人,异世而求之书,皆为就有道也。
蕅益大师曰: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
《论语正义》曰:无求饱,无求安,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者也。“就有道而正焉者”,《学记》“就贤体远”注“就,谓躬下之”。《荀子·性恶篇》,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
《韩李笔解》李曰:凡人事政事皆谓之事迹,若“道”则圣贤德行,非记诵文辞之学而已。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称为好学。
《四书参注》曰:道者,事物当行之理。大而伦常,小而日用,莫不各有其理,犹行者各有其路,故名之曰“道”。其原出于天,根于性,而具于心,无一时一物不有此理,一一由性中自然而出之,故《中庸》曰“率性”,曰“不可须臾离”,从来言道者,莫明切于此。
《四书反身录》曰: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徐英曰:此非教人饥其腹而危其居,特勿使专其志意于饱与安,语曰“饱暖思淫欲”,又曰“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若曰存戒慎恐惧之心,敏事慎言而就正于有道,则可谓好学也已。
钱穆曰:不求安饱,志在学,不暇及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敏,捷速义。慎,谨也。于事当勉其所不足,于言当不敢尽其所有余;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艺之人。正问其是非。如上所行,又就有道而正之,始可谓之好学也。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