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无邪(不虚伪做作)’。”
【释词】
诗三百:指《诗经》。《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另外还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言“三百”,举其整数。
一言:一句诗。
以:用。
蔽:包、盖,即概括、总括。
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駉》。思,发语词,无意义。无邪,即“无虚”,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钱穆注: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言以包盖其大义。(前人有解释此为“正”义,进而以此解释第一章“为政以德”,然如此只言“为政”则转而狭小矣。)
《项氏家说》曰:思,语辞也。用之句末,如“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度思”“天惟显思”;用之句首,如“思齐大任”“思媚周姜”“思文后稷”“思乐泮水”,皆语辞也。说者必以为“思虑”之思,则过矣。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曰:《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又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据此,则三百五篇,夫子所删定也。礼义即礼仪,亦即谓“礼乐”也。诗皆入乐,故可弦歌。夫子屡言“诗三百”,一见《礼运》,两见《论语》,皆综大数以为教也。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顾镇曰: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以摅(shū)其怀抱,系于作诗之人,不系于读诗之人。……今直曰“诗三百”,是论诗,非论读诗也。
徐英曰:“思无邪”一语,盖三百篇之提要也。
《论语集释》曰:善乎王闿运《论语训》之言曰‘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知此者,无邪之旨,思过半矣。
李炳南曰:“邪徐”二字古时通用。诗传“虚,虚徐也”。二字是一个意思。因此,駉篇“思无邪”,就是“无虚”。依此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论语集注述要》曰: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惟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读者易收感兴之效。
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不虚伪,不造作,故而诚也。)
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蕅益大师曰: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
钱穆曰:学者必务知要,斯能守约。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己心之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