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
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了的内容,并能够从中领悟出新知,这样就可以作为人师了。”
【释词】
温:温习。《集释》曰:温,训“燂(tán)温”者,“温”本水之热者,引申之,凡物将寒而重热之曰“温”。今日犹有“温菜”“温饭”“温书”之谓。以前之所学,时时温习,时时践行,使不忘,且能生发新得。
故:可以解释为“古”、“旧”。第一解:旧,即“旧所学也”,指以前学过的内容(不能单指“知识”);第二解:古,即“典故、故事”,乃至先王陈迹、前代宪章。
知新:新有两义,一是“在温故的基础上有新的领悟”,故与新就是一体两面,属于自己内在的所得;二是“温习以前所学的,学习未学的、新的知识”,则故与新就分为了两事,属于外面所得,前辈称之为“记问之学”。今取第一解。
钱穆,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同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仅成稗贩(bài fàn),何足为师?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依后解,事变无穷,所谓新者,皆古所未经,师所不传,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
可以为师:可以胜任为师。“温习以前所学的,能生发出新得”比“温习以前所学的,学习新的未学内容”更能为人师。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为师之法。
郑玄曰:温读如燖(xún)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朱子曰: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集释》按:如朱子之说,所谓新者,即故中之新,非“故”外别有新也。)
李炳南曰:温故知新,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徐英曰:“温”是重习之意,言熟读深思而新意以出,因温故而知新也。《集解》分“新、故”为二事,是以“新”在“故”外,其说亦是,但未为惬心贵当耳。
张栻曰:温故,存起所已能者也;知新,进其所未及者也。此虽两义,而实相通。惟能温故,是以知新也。
郑汝谐曰:故者,昔之所得也;新者,今之所见也。以昔之所得者,䌷(chōu)绎之,温习之,而今之所见者又日新焉。在我者有所觉,斯可以觉他人也。
《论语稽》曰:人于故者时时寻绎之,则于故者之中每得新意,天下之义理无穷,人心之浚发亦无穷,所谓归而求之有师者是已。
《论语集释》曰:温故知新,本为己之学,非以为人。《孟子》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子岂沾沾焉为是计?盖师也者,我所请业请益者也。温故而知新,则所业日益,不待外求师而即可以为我师矣。(此处《论语集释》为了进一步诠释《论语稽》所言,足有启发。)
《韩李笔解》曰:仲尼称子贡云“告诸往而知来者”,此与温故知新义同。
钱穆曰:本章新故合一,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不足以任教,义蕴深长。
顾宪成曰:忘则冷,助则热,惟温字乃是一团和气,千红万紫都向此中酝酿而出,所谓新也。
《备忘录》曰:天地间只一道理,更无“新故”。功夫只在温故,温故则能自得,自得则日新。自我观之,则古人为先觉;自后人观之,则我又为先觉,故可以为师。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