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2-27 10:45: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白话】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仕禄之道。孔子说:“要博学多闻,有疑之事存而勿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要广览多看,不安之事置之勿行,其余的也要谨慎地做。说话少过失,行事少悔恨,禄就在这其中了!”

  【释词】 

  子张: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或指为阳城人),小孔子四十八岁。子张为陈公子颛孙之后,故称其为陈人;其子申祥,“申亦颛孙也,周秦之间申、孙声相近”。

  学:或曰此字犹如“问”。

  《史记·弟子传》作“问干禄”。《论语后案》:赵鹿泉云:“本文‘学’字当作‘问’,据《史记·弟子传》及此章外注程(程子)说、‘三年学章’注杨说。”《论语正义》:“仲尼弟子列传”作“问干禄”,此出“古论”。《大戴礼记》有子张问入官,即问干禄之意。“鲁论”作“学”,谓学效其法也,于义并通。

  干禄:干,求也。禄,出仕为官之俸禄。干禄即求仕。钱穆:当孔子时,平民中优秀者,亦可进身贵族社会,而获得俸禄,此种人称曰士。

  多闻阙疑:多闻,博学多闻。阙疑,有疑则阙之而不言。疑,心有所未信者。

  慎言其余:其馀不疑的方面,仍然慎言。

  寡尤:寡,少也。尤,罪过,由外而来者。

  多见阙殆:多见,广览多看。阙殆,所见危殆不安者,阙而不行。殆,危而不安者。

  慎行其余:其馀不危的方面,仍然慎行。

  寡悔:少悔恨。悔,悔恨,自内而出者也。

  禄在其中:求禄之道即在其中。《正义》:禄在其中,谓在“寡尤寡悔”之中,明禄不待外求也。

【先贤精义】 

  郑康成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求禄之法。虽博学多闻,疑则阙之,尤须慎言其馀不疑者,则少过也;虽广览多见,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尤须慎行其馀不危者,则少悔恨也。言若少过,行又少悔,必得禄位。设若言行如此,虽偶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范宁曰:发言少过,履行少悔,虽不以要禄,乃致禄之道也。仲尼何以不使“都无尤悔”,而言“寡尤悔”乎?有颜渊犹不二过,蘧(qú)伯玉亦未能寡其过,自非圣人,何能无之?子张若能寡尤悔,便为得禄者也。

  李炳南曰:学干禄,就是学求从事政治之意。慎言,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无疑惑之事,亦须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是为慎行。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禄位即在其中,即可办政事。

  朱子曰: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

  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

  郑汝谐曰:“耕也馁在其中”,耕岂期于馁哉?“学也禄在其中”,学岂期于禄哉?曰“在其中”,所以平其心也

  《论语正义》曰:古者乡举里选之法,皆择士之有贤行学业而以举而用之,故寡尤寡悔即是得禄之道。当春秋时,废选举之务,世卿持禄,贤者隐处,多不在位。故郑(康成)以寡尤寡悔有不得禄,而与古者得禄之道相同,明学者干禄当不失其道,其得之、不得则有命矣。《孟子》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亦言古选举正法。

  《论语后案》曰:“疑殆尤悔”,互言见义。能慎此者,敷纳明试,不激不随,得之固道也,失之命也。不然,欲为侥幸之谋而尤悔交集,是传所谓黜而宜者,其得之命也,失之固道也。凡经言“在其中”者,事不必尽然而举其能然者也。君子道其常,亦尽其能然之道而已,无揣摩侥幸之法也

  钱穆曰:此章多闻多见是博学,阙疑阙殆是精择,慎言慎行是守之约,寡尤寡悔则是践履之平实。人之谋生求职之道,殆必植基于此。孔子所言,亦古今之通义。

  徐英曰:“多闻多见”,劝其广见闻,犹“博学”之义也;于其可疑及未安之事,始阙之,犹“审问”、“慎思”之义也。能如此,则言可无过,而行无可悔,庶几天爵修而人爵至矣

  朱柏庐曰:言而阙疑,立诚之道也。

  《读四书大全说》曰:(夫子)但告以学之正,寡尤寡悔,就言行而示以正学,使端其术而不为俗学所乱。 

  许鲁山曰:儒者以治生为急,所谓“干禄”即问治生之道,孔子之答,与“君子谋道不谋食”一章同旨。谚云:“天不生无禄之人。”人之至于困苦穷饿者,必其人行止有亏,为众所厌恶。孔子教子张以言行寡尤悔,而禄即在其中,言似愚而实确,洵万古处世之津梁、治生之秘诀也

  康有为曰:此勉人急于修学,无急于求仕之意。学者寡过固未易至,施之事为,动合机宜,绝无中悔者,尤难。著书讲学之说,尚有悔而改定之时。为政如发机然,机一误发,国事民命系之,悔何可追?此亦求仕者所读而汗下者也。

  《松阳讲义》曰:古之圣贤身居富贵,皆是不求而自至,其胸中未尝有一毫希觊之念也。自圣学不明,士束发受书,便从利禄起见,终身汲汲,都为这一个字差遣。一部五经四书,几同商贾之货,只要售得去便罢了,未尝思有益于身心,有用于天下,真是可叹!今日学者须先痛除此等念头,将根脚拨正了,然后去用工,才是真学。不然,即读尽天下之书,譬如患病之人,日啖饮食,皆助了这病,毫无益于我。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