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2-28 10:27: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白话】 

  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原。孔子说:“意义重大啊你所问的!礼,与其奢侈浪费,宁愿节俭朴素;丧事,与其礼节过于周到,宁可只有哀戚。”

【释词】 

  林放:鲁国人。或谓孔子弟子。

  礼之本:礼之所起,即礼之本原、本意所在。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之礼,凶礼是丧事之礼。《朱子语类》:礼不过吉凶二者而已。(吉礼、丧礼,笼统概括之。)

  大哉问:所问之事重大。孔子赞叹之。孔子没有下定义式地说其本原如何,而是从奢俭、易戚说来,其义自明,其意自悟。

  奢、俭:奢侈浮华、节俭朴素。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礼节,嫌于质朴。二者如能中和最好;如不能达到中,则宁愿选择“俭”。因为奢容易滋生浮华、骄泰、僭妄,易于不仁;俭虽于礼不足,然而易于养德,长养仁心。

  丧:《白虎通》: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见也。天子下至庶人俱言丧何?欲言身体发肤俱受之父母,其痛一也。

  易、戚:易,治也,引申为礼节过于周到、置办过于完备而不够哀戚,即《礼记》之“礼有余”也。戚,哀戚。二者恰到好处则行乎中庸,如果不能,则宁戚。

  宁:音nìng。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礼之本意也。礼之末节,人尚不知,林放能问其本,其意非小。奢与俭、易与戚等,俱不合礼;但礼不欲失于奢,宁失于俭;丧不欲失于易,宁失于戚。

  李炳南曰:中国一切学问皆重根本。例如酒由水造,水是酒之本。又如百川归海,河为海之本。故祭祀供酒,只供白水,祭海神则先祭河神。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和易,宁愿哀戚。祭祀注重诚心,从俭可得其本。举行丧礼,哀戚可得其本。

  郑汝谐曰:礼之始,惟俭而已,圣人以其太陋也,故为之宫室以文其橧(zēng)巢之居,为之俎豆以文其汙尊之饮。丧之始,惟戚而已,圣人虑其伤生也,故节之以三日之食使之不灭性,节之以三年之制示之以有终。礼之文,丧之节,所以纳之于中也。……戚与俭不失其本,而奢与易则末流之敝也。

  《礼记·檀弓》曰: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朱子曰: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范氏曰: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钱穆曰: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

  《朱子语类》曰:其他冠婚祭祀皆是礼,故皆可谓与其奢也宁俭。惟丧礼独不可,故言与其易也宁戚。丧者,人情之所不得已,若习治其礼有可观,则是乐于丧而非哀戚之情也。故《礼》云:“丧事欲其纵纵尔。”

  《礼记·檀弓》曰: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无)”。

  《四书说约》曰:天下事,实意为本。苟无其实,繁文愈盛,只增其伪耳。老子以为忠信之薄,乱之首也。政(正)指繁文之礼说。夫礼安得为薄?无本则薄耳。

  张栻曰:盖俭与戚,其实则存。奢则远于实,易则亡其实。其文虽备,无益也。言礼而又言丧,所以深示其本也。

  徐英曰:此章讥当时吉礼之奢侈,而居丧之简易。八佾《雍》彻,奢俭之类也;宰我短丧,简易之类也。

  陈祥道曰:正末以本而使之正,矫枉以直而使之中也。孔子于礼乐则欲从先进,于为邦则欲乗(chéng,古同“乘”)殷辂、服周冕,亦此意欤?林放问礼之本,与尧之为君,孔子皆曰大哉。盖礼之本,礼之大者;则天,为君之大者,故也。

  《论语义疏》曰:或问曰:“何不答以礼本,而必言四失,何也?”答云:“举其四失,则知不失即其本也。其时世多失,故因举失中之胜以诫当时也。”

  云门隐者按:此章言礼之本,又言礼须中,故亦是讲中庸之道。过中、不及中,都是失礼。夫子权衡奢俭、易戚之弊端,返于其本。礼与其繁缛复杂、徒有其表,不如虽质朴、却有其敬心;丧事与其礼有余、哀不足,不如哀戚有余、礼不足,因为哀戚为丧礼之本。然而,守中最善。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