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白话】
孔子说:“夷狄都知上有君主,不像中原诸国目无君长。”
【释词】夷狄:古代,中原称华夏,四边称四夷,具体可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白虎通·礼乐篇》曰:何以名为夷蛮?曰:圣人本不治外国,非为制名也,因其国名而言之耳。(圣化政教所不及之处)
不如:不似、不像。
诸夏:中原诸国,华夏。华夏:华,美也;夏,大也。“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亡:同“无”。亡,本谓人逃亡,引申为“无有”之意。诸夏君上,不论名存实亡,还是名实俱亡,都指当时周室式微,诸侯亦衰,号令不行,礼乐崩坏,陪臣执国政,天下大乱。有君也如无君,甚至确实也有无君之时。此处笼统用“目无君长”一词翻译之。
按:尊君所以尊道,道统高于君统。礼乐崩坏,陪臣执国政,所以无君统,更无道统,大道不行,孔子所痛惜者也。(礼义高于君主,礼义为诸夏所以为诸夏者。)
释慧琳: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
陈祥道:礼义存,则虽无君而与有君同;礼义亡,则虽有君而与无君等。
【先贤精义】李炳南曰:中国自古有礼乐伦常之道,但至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大夫专权,无父无君,弑父弑君皆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有感而发此论。
《论语义疏》曰: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
张栻曰:春秋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降而自大夫出,又降而陪臣窃国命。是以圣人伤叹,以为夷狄且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君也。夫诸夏者,礼义之所出也,今焉若此,其变亦僭矣,此《春秋》之所为作。
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四书辨疑》曰: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为有其君矣。诸夏蔑弃君命,而无上下之分,是为亡其君矣。此夫子伤时乱而叹之也。
释慧琳曰: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刺时季氏有君无礼也。
陈祥道曰:礼义存,则虽无君而与有君同;礼义亡,则虽有君而与无君等。
郑汝谐曰:诸夏虽有君,僭窃凌犯,与无同也。夷狄不尔,而诸夏乃尔,伤之也。
《四书发明》曰:诸夏所以异于夷狄,以有君臣上下之分尔。今居中国,去人伦,夷狄之不如,《春秋》所以作也。
《邵氏闻见录》曰:昔者,祭公谋父之言,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由余之对穆公言,戎夷之俗,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其所以有国而长世,用此道也。
《四书训义》曰:不似诸夏之诸侯不知有天子,大夫不知有诸侯,可专则专之耳,可窃则窃之耳。
按:此章夫子伤时乱也。当时中原礼坏乐崩,目无君上,连夷狄都不如。竟以夷狄比之,可见其痛心疾首何以复加!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