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3-14 10:39: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白话】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却不足以证实;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证实。因为杞宋两国的典籍和贤人缺少啊。如果充足,那么我就能证实我所说的了。”

  【释词】 

  杞:周天子封夏之后代于杞国,以奉夏之祀。

  宋:商朝灭亡后,周封商之微子于宋,以存商汤之祭祀。钱穆:周之封建,兴灭国,继绝世,故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

  徵:即“证”,证实、证明。

  文献:文,指典籍。献,贤人,秉礼之贤士大夫。

  【先贤精义】

  《礼记·乐记》曰:武王克殷,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

  朱子曰: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李炳南曰:夏殷之礼,孔子能言,必然能知。虽然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以为徵信。足见孔子言必有所据。

  钱穆曰:此章孔子自言学夏、殷二代之礼,能心知其意,言其所以然,惜乎杞、宋两国之典籍、贤人皆嫌不足,无以证成我说。……孔子博学深思,好古敏求,据所见闻,以会通之于历史演变之全进程。上溯尧、舜,下穷周代。举一反三,推一合十,验之于当前之人事,证之以心理之同然。从变得通,从通知变。此乃孔子所独有的一套历史文化哲学,固非无据而来。又本章可与为

  政篇殷因于夏礼章参互并读。

  戴望曰:王者存二王之后,杞、宋于周皆得郊天,以天子礼乐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备其典章文物。周衰,杞为徐、莒所胁而变于夷,宋三世内娶,皆非其国之故。孔子伤其不用贤以致去礼,故言具不足徵以叹之。

  张栻曰:夫以圣人之生知而学,至于前代制作之原,固已默识而无余矣。然至于事为之著,必考文献于故国。有所不足,又从而阙之。其问礼于老聃,问官名于郯子,及史之阙文,皆是意也。非惟至诚无息,不自有其圣智,而于制作之实,文理密察又如此。

  郑汝谐曰:杞,夏之后;宋,商之后;鲁,周之后。杞宋亡夏商之礼,以无文献可证也。若鲁则不然,以文则有典籍,以献则有夫子。鲁之君臣,莫之考证何也?夫子意不在杞宋,托杞宋以见其意,特于鲁则微其辞尔。

  《四书反身录》曰:夏殷之礼,夫子盖于残编断简之中,因流穷源,由微知著,能言其概。尝欲参考巨徵,笔之于书,以存二代经世之典,使后世议礼制度者有所考镜折衷。惜乎既无成籍可据,又鲜老于典故者相质,无徵不信,故不禁流连而三叹也。

  徐英曰:孔子能言二代之礼,而无徵不信,不足以见信于人,而徒托诸空言,所以致叹于杞宋不能存先王之典章也。

  附录: 

  《礼记·礼运》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论语正义》曰:《夏时》《坤乾》,皆文之仅存者,夫子学二代礼乐,欲斟酌损益,以为世制,而文献不足。虽能言之,究无徵验,故不得以其说著之于篇。而只就周礼之用于今者,为之考定而存之。《中庸》云:考诸三王而不缪。以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云云。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定礼乐。

  《四书反身录》曰:即斯一节观之,则知文献所关之重矣。故在天下则关系天下,在一省则关系一省,在一邑则关系一邑,在一家则关系一家,述往昭来,为鉴匪鲜,若子孙于先世遗籍及志状谱牒以其非关日用之急,视为故纸而忽之,任其散逸,漫不珍藏,则贤不肖可知矣,继述之谓何?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