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白话】
孔子说:“《关雎》,快乐却不放荡,哀痛却不损害。
【释词】
《关雎》:《诗经》的首篇。《关雎》为首篇,而言夫妇;夫妇为五伦之一,而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钱穆:此诗咏一君子,思得淑女为配。当其求而未得,至于辗转反侧,寤寐思之,此必有一段哀思;及其求之既得,而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此是一番快乐之情。
乐而不淫:快乐不可过度,过度则放纵;所以快乐要止于当止,不可过度。淫,过度,引申为“放纵”。朱子曰: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哀而不伤:哀痛不可过度,过度就会有损害,所以哀痛也要止于当止,不可过度。伤,损害。朱子曰: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先贤精义】
孔安国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论语注疏》曰:《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哀而不伤也。
朱子曰:《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李炳南曰:诗人以雎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而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慎重。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郑汝谐曰:未得窈窕则哀之,其哀有所止,故不伤;既得淑女则乐之,其乐有所止,故不淫。出于闺门者,其情若此;形(型)于家邦者,宜其有驺(zōu)虞之化。
张栻曰:哀乐,情之为也,而其理具于性。乐而至于淫,哀而至于伤,则是情之流而性之汩(gǔ)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不逾则,性情之正也。非养之有素者,其能然乎?
钱穆曰:此章孔子举《关雎》之诗,以指点人心哀乐之正。……常人每误认哀乐为相反之两事,故喜有乐,惧有哀。孔子乃平举合言之,如成一事。此中尤具深义,学者更当体玩。……此章哀乐并举,亦可使人体悟到一种性情之正,有超乎哀与乐之上者。凡《论语》中所开示之人生境界,学者能逐一细玩,又能会通合一以返验诸我心,庶乎所学日进,有欲罢不能之感。
徐英曰:“乐而不淫”,《乐》教义也;“哀而不伤”,《礼》教义也。
《礼记》曰: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云门隐者按:“乐易逾量,转成苦恼;哀易抑郁,则成伤损。”人当知哀乐之有正,要有所止,止于所止,戒其淫、伤。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则中庸之道也。
附录:
《毛诗序》曰: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是《关雎》之义也。
《易经·序卦》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钱穆曰:孔子言仁常兼言知,言礼常兼言乐,言诗又常兼言礼,两端并举,使人容易体悟到一种新境界。亦可谓理智与情感合一,道德与艺术合一,人生与文学合一。
钱穆曰:或解此章专指乐声言,不就诗辞言。然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诗之言与词,仍其本。专指乐声,使人无所寻索,今不取。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