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白话】
孔子评论《韶》乐说:“极尽其美了,又极尽其善啊。”评论《武》乐说:“极尽其美了,但未能极尽其善啊。”
【释词】韶:大舜之乐名,赞美舜的德治教化。韶,绍也(《乐记》:韶,继也),舜能继绍尧之德,故而其乐名为《韶》。《注疏》: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德化)
武:周武王之乐,赞美武王能够安定天下。武王以武定天下、得民心,故而其乐名为《武》。《注疏》: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武定)
美:乐的声、容之盛。(指外在的形式与乐声等)
善:蕴于内的美之实也。(指乐的内在精神与境界)按:《武》之未尽善,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武王以武力平定天下终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二是指武王定天下还没来得及致太平就崩逝,有所缺憾。然而,此两种说法都是武王本身一体的,所以可以一体观之。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韶》《武》之乐。
李炳南曰:《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崇德,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与事实相符”,所以《武》有所未逮。见上注释。)
孔安国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朱子曰: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张栻曰:圣人之心,初无二致。揖逊、征伐,时焉而已。然征伐之事,圣人岂所欲哉?有所不得已焉耳。……武王之未得为尽善者,时与事不同也。故成汤有“予有惭德”之言,盖以为不幸所值之时如此,有惭德于舜禹之事也。嗟乎,是武王之心也。
《论语正义》曰:(“季札观乐”此处略,见附录)此正《武》乐不及《韶》之证。盖舜德既盛,又躬致太平,非武所及,故《韶》乐独尽美尽善。若文王未洽于天下,则犹有憾,亦与《武》乐未尽善同也。《乐记》:干戚之舞,非备德也。
刘宗周曰:《韶》九成,见《书》,观凤仪兽舞,其气象雍容广大,尽善处可见。《武》六成,见《乐记》,观夹振驷伐,盛威中国,未尽善处亦可见。
顾炎武曰:季札论文王之乐,以为美哉犹有憾。夫犹未洽于天下,此文之犹有憾也;天下未宁而崩,此武之未尽善也。
徐英曰:文王之德未洽于天下,而以太王翦商之志遗诸武王;武王诛纣,未及制礼作乐以致太平,而遗之周公。此皆所谓“未尽善也”。
杨树达曰:吾先民论政尚揖让,而征诛为不得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孔子称其至德,善其不用武力也。《论语》称至德者二事,一赞泰伯,一赞文王,皆贵其以天下让也。吴季札观汤乐而曰“有惭德”,亦以其用武力也。汤有惭德,武王从可知矣。
钱穆曰:古说帝王治国功成,必作乐以歌舞当时之盛况。舜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故孔子谓舜乐尽美又尽善,武乐虽尽美未尽善。盖以兵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最善者。
附录:
《论语补疏》曰:武王末受命,未及制礼作乐,以致太平,不能不有待于后人,故云“未尽善”。善,德之建也(《国语》)。周公成文武之德,即成此未尽善之德也。
《朱子语类》曰:是就乐中见之,盖有此德然后做得此乐,故于《韶》之乐见舜之德如此,于《武》之乐见武王之德如此。
陈寿祺曰:盖周存六代之乐,至秦惟余《韶》《武》,历汉魏,晋初其乐谱皆相承用,不造新曲。自荀勖等竞创舞词,《韶》《武》遂亡。
《左传》曰: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杨树达曰:贵揖让,故非世及。《礼运》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大同,以大人世及、谋作兵起为小康。于《春秋》则讥世卿以见非世君之意……舜揖让传贤为大同之治,武王征诛世及为小康。故孔子称《韶》乐为尽美尽善,《武》尽美而未尽善也。孔(安国)云“《武》未尽善”,犹季札之言《濩》“有惭德”也。小康始于禹者,以其传子,创世及之制,违反选贤与能之道也。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