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4-11 10:28: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白话】

  孔子说:“身居上位却不能宽大,行礼却不能恭敬,面对丧事却不能哀戚,我拿什么来看他呢?”

  【释词】

  居上:在上位。

  为礼:行礼。为,犹“行”。

  敬:《孝经》:“礼者,敬而已矣。”《礼记》:“毋不敬。”

  临:面临,面对。临丧,或曰居丧,或曰“临视他人之丧”,都通。《礼记》:临丧则必有哀色。又

  曰:临丧不笑。

  何以观之:即“以何观之”。观,观察、察看。

  【先贤精义】

  朱子曰: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钱穆曰:谓苟无其本,则无可以观其所行之得失。

  《论语注疏》曰:此章总言礼意。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于苛刻;凡为礼事在于庄敬,不敬则失于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观,故曰:“吾何以观之哉!”

  李炳南曰: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曲礼》云:“毋不敬。”又云:“临丧则必有哀色。”不敬,不哀,皆失其本,其人何如,可知也。故曰:“吾何以观之哉?”谓不足观也。

  《论语正义》:夫子言“宽则得众”,其答子张问仁,告之以宽,是宽为仁德。《诗》“昊天有成命”笺:“宽仁,所以止苛刻也。”……宽为仁德,敬为义德也。

  郑汝谐曰:刑政法度修矣,不宽非所以涖下;威仪文物备矣,不敬非所以为礼;棺椁衣衾美矣,不哀非所以居丧。宽也,敬也,哀也,皆内心之发也。凡不出于内心,其末不足观也。

  张栻曰:居上之主于宽,与礼之主于敬、丧之主于哀同。盖不宽则失所以为长人之本,其他虽有所为,尚何观乎?

  徐英曰:居上不宽者,狭隘可知;为礼不敬者,慢傲可知;临丧不哀者,凉薄可知。备此三者,其人何足观哉?

  孟献子曰: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附录: 

  《大戴礼记》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黄充)絖充耳,所以塞听。明有所不见,听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春秋繁露·仁义微》篇: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此之谓仁造人,义造我,何以异乎?故自称其恶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节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为礼不敬也。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不尊;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

  朱子曰:古人察理精密,持身整肃,无偷惰戏豫之时,故其政不待作威而自严,但其意则以爱人为本耳。

  高拱曰:只言大体既失,末节何耻。“何以观之”,犹世人所谓“如何看得上”也。《注》谓“以何者观其所行之得失”,添蛇足矣。(一部《论语》,圣人说话温如春风。朱子复述也温。高拱之评论,意思正确,然而太锋芒直露,已然失圣人之意。)

  相关材料: 

  《左传》曰:(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内使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又曰:(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赵同字原叔。) 

  又曰:(成公四年)夏,公如晋。晋侯见公,不敬。季文子曰:“晋侯必不免。《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夫晋侯之命在诸侯矣,可不敬乎?” 

  又曰: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国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国语》曰: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忠,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义,所以节也。忠分则均,仁行则报,信守则固,义节则度。分均无怨,行报无匮,守固不偷,节度不携。若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动不携,其何事不济?”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