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白话】
孔子说:“士者既然有志于大道,却还以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羞耻的话,就不值得和他论道了。”
【释词】
士:熟习于学,并且有德行道艺的人。《白虎通》: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正义》:士为学人进身之阶。
钱穆:士在孔子时,乃由平民社会升入贵族阶层一过渡的身份。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多未仕,故孔子屡言士,子贡子张亦问士,皆讨论此士之身份在当时社会立身处世之道。
耻:以……为耻。
恶衣:破旧的衣服。
恶食:粗糙的食物。
足:值得。
与议:和他论道。议,语也、言也,此处指“议道”,所以翻译为“论道”。
钱穆: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即是以道存心。
【先贤精义】
李炳南曰:读书人既言学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可见其心仍在名利,志实未立,故不足与之谈道。
张栻曰:学道者,以务实反本为要。耻恶衣恶食者,其心何如哉?外驰如此,虽曰志于道,岂足与议道乎?
《论语正义》曰:《荀子·儒效篇》:“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圣门弟子来学时多未仕,故夫子屡言士。《记》言“士先志”,《孟子》言“士尚志”,又言“士志仁义,大人之事备”,即此文所云“道”也。士志于道,故当“议道”。夫子以道设教,故云“与”也。士既志于道,而以口体之养不若人为耻,忮害贪求之心,必不能免。
《论语注疏》曰: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虽志在善道,而衣服饮食好其华美,耻其粗恶者,则是志道不笃,故未足与言议于道也。
真德秀曰: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恶衣恶食者。
朱子曰: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钱穆曰: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为以平民身份在社会传教之第一人。但孔子之教,在使学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者求仕而得仕。若学者由此得仕,亦将藉仕以行道,非为谋个人生活之安富尊荣而求仕。故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即是以道存心。苟如此,而其人仍以一己之恶衣恶食为耻,孔子曰:“是亦未足与议矣。”盖道关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有志之士,于此章极当深玩,勿以其言浅而忽之。(所须当常常读之者也)
徐英曰:世俗所谓“功名之士”“有志之士”,且不耻衣食之恶,而况志于道者乎?志于道而耻衣食之恶,斯率天下而为伪者也。
《四书因问》曰: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犯分不顾,皆是恶衣恶食一念上起。此处最要见得,则能守得。
《经正录》引刘源渌曰:此义利之关,君子小人之别也。能透此关,而后可与共学。
附录:
李充曰:夫贵形骸之内者,则忘其形骸之外矣。是以昔之有道者、有为者乃使家人忘其贫,王公忘其荣,而况于衣食也。
《四书反身录》曰:近代焦弱侯受学于耿天台先生之门,天台以其根器迈众,时与浃谈,年馀未尝及道。久之弱侯请问,天台讶曰:“吾辈浑是俗骨,而言道乎?”夫以弱侯之深心大力,犹不骤以语及,况其下焉者乎?故学道者须先扫清俗念,而后可以言此。若天理人欲并行,未有能济者也。
程树德曰:王沂公一生勋业皆自其“不在温饱”之一言发之也。故士须有子路緼袍不耻之风,而后始足以言道。
《青州纪游》曰:王文正公,名曾,字孝先,益都人,宋咸平中进士,廷试皆第一。中山刘子仪,时为学士,戏之曰:“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着不尽矣。”公正色曰:“曾平生志不在温饱。”仁宗天圣七年,由集贤殿大学士出知青州。累迁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薨年六十有一,谥“文正”公。城东关有公故宅,已述于前,不再赘。至于公之丰功伟烈,参考《宋史》及《历代名臣言行录》,可得其详也。(连中三元)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