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话】
孔子说:“君子看到的是义,小人看到的是利。”
【释词】
君子:成德之人。或解曰“在位之人”,在上者诚然应该如此;然而“在位之人”如不能成德亦不会“喻于义”,所以仍需成德,然后才可以立于“义”以导天下。
喻:晓(知晓、了解、明白)。钱穆: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用心不同,故其所晓了亦异。
利:利益。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晓不同也。喻,晓也。君子则晓于仁义,小人则晓于财利。
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张履祥曰:事物之来,君子动念便向义,小人动念便向利,虽在己有所不知也,由其平日用心各执一路故耳。故念虑之微,辨之不可不早。
蕅益大师曰:“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
张栻曰:其所趣所行,久且熟也,能无喻乎喻,则好笃而不可反矣。此君子小人之分也。(熟习之,则在此。)
李炳南曰: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
范宁曰: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也。
陆象山曰: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在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钱穆曰:(陆象山)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读者当以此章,与“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章合参。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徐英曰:充义之量,推之于天下,斯天下之大利矣;充利之量,推之于天下,斯天下之大害矣。以义安天下,斯周公、孔子之心;以利利天下,斯卫鞅、安石之术,终以败国丧身,而遗患于无穷。义利之辨,即王霸之分。治国平天下者,可不慎哉?
焦循曰: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孔子此言正欲君子之治小人者知“小人喻于利”。
《四书反身录》曰:君子喻于义,故其心常荡荡;小人喻于利,故其心常戚戚。
《四书参注》曰:义利严界,为学者最要关头。夫君子小人其学业之就将,心力之勤厉,早作夜思,经营尽瘁,无一不同。然君子之为学也,究心圣贤之道,致力伦常之间,事事从己身起见。故知则真知,非徒博物;行则力行,非有近名。潜修默证之中,自有欲罢不能之趣,乃足谓之深喻。此其人处则不愧诗书,不愧衾影;出则不负朝廷,不负民物;遇有国事所关、民命所系者,不惮廷诤力谏,而一身之利害不问;即至死生祸福之交,不难捐躯致命,以成一是,乃其喻义之究竟。
附录:
焦循曰:《荀子·王制篇》:“古者,虽王公卿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士大夫。”案“卿士大夫”,君子也;“庶人”,小人也。贵贱以礼义分,故君子小人以贵贱言,即以能礼义、不能礼义言。能礼义故喻于义,不能礼义故喻于利。“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君子喻于义也;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小人喻于利也。
董仲舒曰: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通义)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