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
孔子说:“(父亲去世后)三年之久都没更改父之道,可以称得上孝了。”
【释词】
【先贤精义】
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钱穆先生:此章重出,已见学而篇。当是弟子各记孔子之言,而详略不同。盖学而篇一章乃言观人之法,此章言孝子之行,而此章前后皆论事父母之道,故复出。
《春秋繁露·祭义篇》: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
刘开曰:三年无改,夫子以教孝也。然自有此语,而后世遂为疑案。以为不当改耶,则旧章且不可更,何有于父?终身守之可也,何限三年!以为必当改耶,则行且有损,干蛊之谓何?改之足以成父名而掩其迹,何待三年!此理之可疑者也。吾谓是不难以一言断之,夫子不曰“无改于父之行”而曰“无改于父之道”,言“道”则非不善可知。既非不善,自不必急于更端。……惟其为道,故三年内可以无改,无改所以见其孝;惟其为道,则有通权达变之用,故三年后不妨于改,改之亦无损于孝。此古今不易之义也。
《论语稽》曰:道,犹路也,当行之理也。改道则不由此路,舍其所当行者而别从一路也。此章吃紧在先辨“道”字。……抑知“道”为当行之路,固以其有善无恶者言之。
云门隐者按:父之道,则善也。子能行父之道,则真是“克绳祖武”,善继家风,父有令子,所以为“孝”。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