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白话】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出言,因为他们羞耻于自己的行为赶不上(所说出的话)。”
【释词】古者:古人。朱子: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
言之不出:不轻易出言。
耻:羞耻于,以……为耻。
躬:躬亲、躬行,亲自去做。
逮:及也。不逮,不及、赶不上。《黄氏日钞》:耻者,谓言或过其行,则古之人以为深耻也。
【先贤精义】
包咸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论语义疏》曰:古人不轻出言者,耻身行之不能及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钱穆曰:躬行不及,徒自轻言,事属可耻。本章诫学者当讷于言而敏于行。举古人,所以警今人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慎言躬身也。
朱子曰: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礼记·缁衣》曰: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四书诠义》曰:非行不得,便不言;正要行得来,方敢言。存一“耻”字,其于躬行必甚力也。不然,则身不孝而不敢言孝,身不弟而不敢言弟,虽言之不出,何足贵哉!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传注》曰:身之所行,比及其言,则言自不轻出矣。
《四书反身录》曰:古人尚行,故羞涩其言而不敢轻出;今人尚言,故鼓掉其舌而一味徒言。若果学务躬修,自然沉潜静默,慎而又慎,到讷讷然不能出口时才是大进。否则,纵议论高妙超世,总是顽不知耻,总是没学问没涵养。
附录:
《黄氏日钞》曰:夫子此意,正欲学者讷于言而敏于行耳。盖理有自然,本不待言。四时行,百物生,天不待言而有自然之运化,大之为三纲五常,微之为薄物细故。人亦不待言而各有自然之准则,此夫子所以叹“天何言哉”,而谓“予欲无言”,其有不得已而见于问答者,亦皆正为学者躬行而发。凡今见于《论语》二十篇者,往往不过片言而止。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圣门何尝以能言为事?
《论语训》曰:凡云古者,皆谓殷时也。出,出位也。处士而言治道,侯国而谋天下,身所不及无以验其行,迹近可耻也。故殷以前无著书者。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