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5-28 14:15: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白话】

  有人说:“冉雍啊是个仁人但却不够巧言善辩。”孔子说:“哪里用得着善巧的口才?用巧嘴来对付别人,屡屡被人憎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人,但是哪里用得着善巧的口才呢?

  【释词】

  雍:冉雍,字仲弓,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列名于德行科。有人认为仲弓曾经组织了《论语》的初步编纂。

  仁:冉雍是个仁厚之人,可能比较简默,不尚言谈。

  佞:口才捷利,口才好,后世引申为能够巧言善辩。孔子曰:“巧言善辩,鲜矣仁。”

  御人以口给:口给,佞人为人反应快,口头随时能敏捷应对。给,供给。御,抵御、抵挡,此处引申为“对付”。

  屡:屡次,屡屡。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仁不须佞也。

  朱子曰: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我虽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以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晓之。

  伊藤仁斋曰:“爱人者人恒爱之”,仁之所以为美德也。若“屡憎于人”,正见佞之为凶德也,夫子戒之宜矣。当时实德日病,谀风日盛,人徒知重佞,而不知重仁,故夫子言此以深明不可用佞之意。

  张栻曰:佞之所以焉用者,以其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因其有才辨而流入于不善也

  《论语正义》曰:仲弓德行中人,行必先人,言必后人,或者以为仁而不佞者。当时尚佞,见雍不佞,故深惜之。

  陈祥道曰:讷则近仁,巧言则鲜仁,给则夺仁,故颜子之如愚,冉雍之不佞,孔子以为仁;宰予之言语,公西华之可与宾客言,孔子不以为仁。盖仁者爱人,爱人者常爱于人;“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则不仁可知矣。孔子谓雍可使南面,“为人君止于仁”故也。

  钱穆曰:此章或人之问,可见时风之尚佞。而孔子称雍也简,又回也如愚,参也鲁,此三人皆孔门高第弟子,皆不佞。知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

  《四书反身录》曰:不必淫词诡辩而后为佞,只心口一不相应,正人君子早已窥其中之不诚而恶之矣。徒取快于一时,而遂见恶于君子,亦何为也哉?又曰:圣门高弟,如颜之愚、曾之鲁、雍之简,俱是浑厚淳朴气象。盖其平日皆敛华就实,故其征之容貌辞气之间者,无非有道之符。吾人有志斯道,第一先要恭默

  【附录】

  《韩诗外传》曰:人之利口赡词者,人畏之,畏之斯恶之。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梁章钜曰: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为善捷敏是善佞,祝鮀是也;为恶捷敏是恶佞,即远佞人是也。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之虽多,情或不信,故云焉用佞耳。(潘维城认为“佞”当无美义。) 

  《贞观政要》曰: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