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白话】
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心能三个月不违离于仁,其他人则只是一天或一月暂时达到仁而已啊。”
【释词】
其心三月不违仁:违,离。仁,心之德也。钱穆:“仁指心言,亦指德言。心不违仁,谓其心合于是德也。”三月,表示时间久,三月为一季,故以一季而言之。苏东坡认为孔子观察了颜子三个月。《义疏》:“三月一时,为天气一变,一变尚能行之,则他时能可知也。”
其余:其他人。
日月至焉:或一天某时暂且达到仁,或一月某时暂且达到仁。日月,表示其余弟子心居于仁的时间之短暂,不能久也,尚且不能安于仁也。至,达到。焉,兼词“于此”,“此”指仁。至焉,就是“至于此”,心居于仁。
而已矣:如此而已。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称颜回之仁。三月为一时,天气一变。人心行善,亦多随时移变。唯回也,其心虽经一时复一时,而不变移违去仁道也。其馀则暂有至仁时,或一日或一月而已矣。
李炳南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颜子不违仁,即是心不离道,道不离心。
苏轼曰:夫子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知其终身弗畔也。
尹氏曰: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
朱子曰: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程子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钱穆曰:颜渊已能以仁为安宅,余人则欲仁而屡至。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燃,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学者试反就己心,于其宾主出入违至之间,仔细体会,日循月勉,庶乎进德之几有不能自已之乐矣。
张栻曰:心不违仁,私欲不萌,天理常存也。日月至焉,与三月不违者,固有间矣。然亦见道明而用力坚者,由是而不已焉,则亦可驯致矣。
刘宗周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分明逗出其心三月不违仁消息。颜子时时学,便时时是仁,学固所以求仁也。先儒尝言心是镜,仁是镜之明,私欲是尘埃;尘去则镜明,故“克己复礼”以为仁。
张履祥曰:仁本固有,是主,但有生以后,天理人欲互为消长。颜子天理常存,而人欲间发,则理为主而欲为宾;其余天理未能胜乎人欲,则似人欲反为主,而天理偶然来复,却似宾也。
陈祥道曰:仁,在天则为尊爵,在人则为安宅。
郑汝谐曰:颜子守之也,非化之也。
《论语正义》曰:颜子体仁,未得位行道,其仁无所施于人,然其心则能不违,故夫子许之。
《松阳讲义》曰:心藏于内,夫子从何处窥之,亦只在动静语默间见之而已。大凡其心如是,其气象亦必如是,但人不能尽识耳。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言求仁者贵纯其心,许回以励群弟子也。盖仁道至精,不容一念之或杂,不容一息之或疏。故纯亦不已者,圣人之仁也;终食无间者,君子之仁也;三月不违者,大贤之仁也。求仁者,亦在持守之久,操存之力,勉勉循循,忘其至焉之名,并化其不违之迹,以几于中心安仁焉可也。
【附录】
张子曰: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
《朱子语类》曰:且以屋喻之,三月不违者,心常在内,虽间有出时,终在外不稳,才出即入;盖心安于内,所以为主。“日月至焉者”,心常在外,虽间有入时,终在内不安,才入即出;盖心安于外,所以为宾。日至者一日一至此,月至者一月一至此,自外而至也。不违者心常存,日月至者有时而存。此无他,知有至未至,意有诚未诚。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