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8-03 09:50: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白话】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虚荣。文采与质朴能够均衡,然后才可以为君子。” 

  【释词】 

  质:朴也,质朴。质朴是本质,是根本;只有质,而没有文华的学习和提升(升华),则会显得粗野鄙俗。

  文:华饰也,文饰也,可以看作“文华”,通俗说就是“文采”。文华能令人灿然可观,然而没有忠信质朴作为根基,往往会流于浮华虚荣。

  野:鄙野、鄙略,即粗野鄙俗。《礼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史:指宗庙中的祝史以及负责掌管文书者,多有闻见。包咸:“史者,文多而质少。”质胜或文胜,野或史,二者都是一偏。

  《四书驳异》:“史乃祝史之史,知其文而不知其文之实,《郊特牲》所谓‘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正义》:“策祝文胜质,则《礼》所讥‘失其义,陈其数’是也。史官文胜质,则当时记载,或讥为浮夸者是也。”

  彬彬:如同“班班”,物相混杂却而又恰到好处的意思,包咸:“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质不相偏也。《广韵》:“文质杂半曰彬。”陈祥道:“彬从林,质也;从彡,文也。”《四书解义》:“此孔子为人之治身而言。”

  君子:成德之人。另一解指在位者言,则“文质”具体解释到礼上,参考附录所引《论语正义》之文。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君子也。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也。 

  蔡节曰:质胜于文,则失之野;文胜于质,则失之史。唯文质相济,而不偏焉,然后为成德之君子。 

  李炳南曰:彬彬,融和之相。文与质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实,合乎中道,是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欲人去文质之偏胜,以进于成德也。人之一身,内有忠信、诚慤(què)之本然者为质,外有威仪、文词之灿然者为文。相为表里,不可偏胜。彬彬然适相匀称,然后为成德之君子矣。由此推之,凡人心风俗、礼乐教化,皆行以实意而济之以文,斯上下通行,万世无敝也已。

  朱子曰: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刘宗周曰:文与质,华实之称也。若彬彬,直是浑然无迹,适得乎礼乐之中矣,故曰君子。质胜文胜,气质之病也;文质彬彬,学问之功也。 

  张栻曰:文质偏胜,则事理不得其中,故必以彬彬为贵也。彬彬者,内外相济之意,非涵养深厚者莫能然也。夫有质而后有文,质者本也。然质之胜则失于疏略而无序,故当修勉而进其文,是则文者所以行其质也。若文或胜焉,则失于繁冗而没实,故当敦笃而反其质,是则质者所以约其文也。此道问学,以进于君子者也。 

  陈祥道曰:二者皆非中道而已。俗之好质者则曰:“质而已,何以文为”;好文者则以文灭质,以博溺心。此孔子所以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曰:“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彬彬之谓也。

  江谦曰:尊德性而不道问学,谓之野;道问学而不尊德性,谓之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故文质彬彬也。 

  蕅益大师曰:质,如树茎;文,如花叶。还有一个树根。由有树根,故使茎枝花叶皆是一团生机。彬彬者,生机焕彩也。 

  云门隐者曰:此章言中庸之道也,文质不可偏胜,而有以治其身也。 

  【附录】 

  《论语述何》曰:文质相复,犹寒暑也。殷革夏,救文以质,其弊也野;周革殷,救野以文,其弊也史。殷周之始,皆文质彬彬者也。春秋救周之弊,当复反殷之质,而驯致乎君子之道。故夫子又曰:“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野人,而后君子也。

  陈祥道曰:野非君子所尚,而孔子欲从先进者,姑以救弊云耳。

  《论语正义》曰: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失其中则偏,偏则争,争则相胜。君子者,所以用中而达之天下者也。当时君子非质胜文,即文胜质,其名虽称君子,其实则曰“野”曰“史”而已。夫子为之正其名、究其义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非文质备,无以为君子矣。其无以为君子者,以君子必用中于民,若文质偏胜,无以示民;民无所效法,而何以为称其位哉?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