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白话】
孔子说:“觚这种酒器已经不再是觚了,还怎么称之为觚呢!还怎么称之为觚呢!”
【释词】
觚:行礼所用的酒器。《论语稽求篇》:“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者,其义寡也。”《韩诗外传》:“觚,寡也,饮当寡少也。”
按:此器名为觚,取其“寡少”之义,用意是为了戒人贪饮。此器上圆下方,腹部有棱角,然而当时之人沉湎于酒,为了加大容量,破棱角为圆弧,于是戒人少饮之义没有了,名不副实,所以孔子叹之。
【先贤精义】
毛奇龄曰:今饮常不寡,而仍称曰觚,名实乖矣。
陈祥道曰:有觚之实,然后有觚之名;有觚之名,而无觚之实,则觚不觚矣,尚得谓之觚哉?讥其有名无实者也。孔子之时,实不称名者多矣,故其叹如此。
皇侃曰:“觚不觚”,言不知礼也;“觚哉觚哉”,言用觚之失道也。
何晏曰: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
《论语正义》曰:政者,正也。其身不正,如正人何?政不得成,犹强名之。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名不副实)
李炳南曰:圣人此言,中正和平,如《诗》之温厚。凡是不守本分者,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可比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张栻曰:有是物,必有是则;苟失其则,实已非矣。凡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以失其则故也。至于人生于天地之中,其所以名为人者,以天之降衷善无不备也;失其所以为人之道,则虽名为人也,而实何如哉?圣人重叹于觚意,盖深远矣。
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
《丹铅录》曰:古人制器尚象,以一觚言之,上圆象天,下方像地,且取其置顿之安稳焉。春秋之世,已有破觚为圆者。孔子于献酬之际,见而叹之,其事虽小而轻变古制,已有秦人开阡陌、废井田、焚诗书、尚法律之渐矣。
钱穆曰:饩羊之论,所以存名;觚哉之叹,所以惜实。其为忧世则一。
云门隐者按:觚之破棱为圆,失其饮酒寡少之本义矣,而犹强名之为觚,则有名无实也。由此推之,而有失礼、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也。器虽小,而人心之彰显大也。
【附录】
韩婴《诗说》曰:一升曰爵;爵,尽也。二升曰觚;觚者,少也,饮常寡少也。三升曰觯;觯,适也,饮之体适适然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但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者,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
《三礼图》曰:觚,高尺一寸,口径五寸有半,深六寸有半,足径三寸,深三寸,口容六合,足半之。(按:腹作四棱,削之可为圜)
蔡谟曰:酒之乱德,自古所患,故《礼》说三爵之制,《尚书》著明《酒诰》之篇,《易》有濡首之戒,《诗》列宾筵之刺,皆所以防沉湎。
冯椅曰:窃谓觚为酒器,见于《礼经》;为木简,见于汉《急就章》。则谓为简属者,秦汉之后之称,非孔子所谓也。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