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8-28 09:45: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白话】 

  孔子说:“中庸之德,可算是最美的了吧!百姓少能达到,已经很久了!”

  【释词】

  中:无过、无不及是“中”,中立不倚不偏是“中”。

  庸:用也,“凡事所可常用,故庸又为‘常’”,所以又看作“常也、平常也”。

  云门隐者按:所常行常用之道是正道,古今不变(不变易),所以我们说“正”“正常”。常行者,就常用;常用者,就平常,可以简言之就是“庸”。平常、正常,不可小视。学习圣贤经典,就是为了在圣贤教言的指导下,自我修身,回归“正常”。

  中庸:马融:“中和可常行之德(常)。”《正义》:“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用)。”中庸,总而言之就是“君子用中为常道也”。中庸体用之说,则见附录。

  至:极也、极至。《集说》:“谓至极也,不可以有加也。”

  民鲜久矣:鲜,少也、罕也。刘宗周:“人正以庸也而忽之,故民鲜久矣,非徒责此蚩蚩之民也。”陈祥道:“由上失其道,非一日也。”钱穆:“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世乱,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

  朱子曰:民少此德,今已久矣。

  何晏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乱,先王之道废,民鲜能行此道久矣。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常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变之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张栻曰:德合于中庸,则至当而无以加矣。中者,言其理之无过不及也;庸者,言其可常而不易也。世衰道防,民汨于私意,以沦胥其常性,鲜有是德久矣,夫子盖叹之也。

  《论语正义》曰:执中始于尧之咨舜,舜亦以命禹。其后汤执中,立贤无方。至周官大司乐以“中和祗庸孝友”为六德。知用中之道,百王所同矣。夫子言中庸之旨,多箸《易传》:所谓“中行”,行即“用”也;所谓“时”,即“时中”也。时中则能和,和乃为人所可常行,故有子言“礼之用,和为贵”。而子思作《中庸》,益发明其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中庸之为德,皆人所可常用,而极其功能至于位育。盖尽己之性,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谓“成己以成物”者如此,故夫子赞为至德。至德,中和之德。惟舜在位,能用中于民,民皆化之;颜子未得位,但能择中庸,得善勿失,而无所用于民,所谓“有德无位,不敢作礼乐”者也。世之衰也,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民无所取法,贤知(智)之所过,愚不肖之所不及,皆无所裁度以适于道。又甚则无所忌惮,如小人之反中庸,故曰“民鲜久矣”。

  刘宗周曰:中,始于唐虞。以“中”合“庸”,自夫子发之。以中合庸,而后知中不沦于幻虚,不离民生日用之经,而上达天德者也,故曰至。自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斯道之不传者,已非一日矣,非吾夫子其孰与于斯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孔子以中庸之德望人,所以维世教而兴民行也。本乎天命人心之正,而不离乎人伦日用之常者,中庸之德也。是德也,民之所同得也。但或拘于气禀之偏,或安于习俗之敝,少有此德亦已久矣。盖民不兴行,由于世教之衰。苟主持世教者,修其身而明其道,仁义礼智之性,生而同然;君臣父子之经,人所易晓,中庸之德何难率天下而行之哉?

  《四书翼注》曰:此则夫子冲口而出,专重世教衰,民不兴行,言凡人日用常行之事,如孝弟忠信之类,行得恰好谓之中庸之德。

  李炳南曰: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古圣所传的中道,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学术的根本,学者自当发愤求之。 

  《四书诠义》曰:夫子言此,其亦有忧患也夫?

  【附录】 

  陈祥道曰:莫非德也。有高明之至德,有中庸之至德。《庄子》至德之世,高明之至德也;《周礼》之至德为道,本中庸之至德也。《礼》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庄子》曰“庸者,用也;用者,通也。”则中者,至德之体;庸者,至德之用也。君子以高明者人之所难勉,中庸者人之所易行。故不以其所难勉者强之使行,而以其所易行者同之于民,将人人能之。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