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09-30 11:33: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白话】  

  孔子平日要用雅言的有:诵《诗》读《书》、执行礼事,都是用雅言。 

  【释词】 

  雅言:西周人用语称“雅”(或解为夏),故雅言又称正言,郑康成谓“正言其音”。犹如后世所称的“官话”,今人所称的国语、标准语、普通话。雅,另有解为“常”的,今不取。

  诗书:《诗经》《书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诵诗读书,必以雅音读之。

  执礼:执礼事,即“诏相礼事”。执,掌。执礼,亦必用雅言。朱子:“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四书考异》:“古者,学礼行礼,皆有诏赞者为之宣导,使无失错,若今之赞礼官,其书若今之仪注。于此而不正其言,恐事亦失正,故子必雅言也。”

  钱穆:“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此三者必雅言。”

  《论语骈枝》:“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三者,必正言其音。”杨树达:“所以重先王之训典,谨末学之流失也。”

  皆雅言也:此句如果是重复第一句,则真是重复矣。故而有一种看法,是如此句读:“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强调执礼亦用雅言,礼事甚多,故而用“皆”。可备一说。 

  【先贤精义】 

  郑康成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正言其音,无所讳避之事。举此三者,则六艺可知。

  李炳南曰: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

  《论语骈枝》曰:《诗》之有“风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正于王朝,达于诸侯之国,是谓雅言。雅之为言夏也。

  《论语正义》曰:周室西都,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不能以其音正乎天下,故降而称“风”。而西都之雅音,故未尽废也。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

  张栻曰:执礼者,人所执行之礼,所谓《曲礼》者也。以此三者教人,使之涵泳践履,循循有序,性与天道亦岂外是而他得哉?在学者用工何如耳。 

  陈祥道曰:不言诗书,则无以教人;不言礼,则无以明分。故子所雅言者诗书也。执而不敢议者,礼也。

  许宗彦曰:圣门以读书为学,诗书执礼,学之事也。《诗》以治性情,明德之学也;《书》以道政事,新民之学也;礼以范视听言动,克己复礼,止至善之学也。礼者,止也,思无邪则心正矣。允执其中,则天下平矣。动容周旋中礼,则圣德之至矣。

  钱穆曰:孔子之重雅言,一则重视古代之文化传统,一则抱天下一家之理想。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此章亦征其一端。

  谢氏曰:此因学《易》之语而类记之。

  【附录】 

  《论语骈枝》曰:昔周公著《尔雅》一篇,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刘熙《释名》曰:“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上古圣人正名百物,以显法象,别品类,统人情,壹道术。名定而实辨,言协而志通。其后,事为踵起,象数滋生,积渐增加,随时变迁。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然而五方之俗,不能强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综集谣俗,释以雅言,比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曰“尔雅”。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