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爱好古道,勤奋汲汲求来的啊。”
【释词】
生而知之者:不待学而知者。朱子:“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钱穆:“时人必有以孔子为生知,故孔子直言其非。”
好古:爱好古人之道。钱穆:“好学必好古。若世无古今,人生限在百年中,亦将无学可言。孔子之学,特重人文,尤必从古史经验、前言往行中得之,故以好古自述己学。”刘宗周:“好古,不废诵《诗》读《书》,但借《诗》《书》以尚友古人耳。”
敏以求之:敏,疾速、勤奋,犹称“汲汲”。徐英:“敏求者,问礼、问官、入太庙、每事问之类是也。”《义疏》:“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敏,疾速也。”
【先贤精义】
郑康成曰:言此者,劝人学。
《论语注疏》曰: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张栻曰:门人见夫子之圣,谓生而知之,不可跂及也。故夫子以是告之。使果能好古敏以求之,则圣人亦岂不可希哉?玩味辞气,其循循善诱,可谓至矣。
《论语正义》曰:生知者,不待学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为上,谦不敢居。且恐学者自恃聪明,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劝勉人也。
蔡节曰:夫子以生知之圣,犹曰好古而敏求者,此虽圣人之谦辞,然义理无穷,亦必学而后为知之至也。
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论语稽》曰:夫子当日即有圣人之称。然时人所谓圣者,第在多闻多知、博物强识、不待师学传授而无所不知,故震惊之也。不知夫子虽生知之圣,而亦未尝不藉学以成之。其不居生知者,谦辞;其言好古敏求者,亦自明其功力之实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揭己以示人也。大凡人有聪明睿智出于天然者,是谓“生知”;又有逊志时敏,期于有获者,是谓“学知”。盖生知、学知,成功皆一。生知而不加之以学,亦未能尽知之量。至于孔子,生知之圣,犹加之以学问之功,所以集千古之大成,人岂可自恃质禀而废勉强之功哉?
李炳南曰:圣人生而知之者,然非不学,如问礼于老聃,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皆好古敏以求之也。今世纵有生知之者,亦须勤学新事物,何况非生知之者,不学可乎?
刘宗周曰:观圣人好古敏求,则其发愤处正是羹墙尧舜、梦寐文周精神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孔子何独不然?生而知之者,知其性也。圣人纯乎天道,所性浑然,亦必待学而后满其分量之实,则古人其印证矣。
【附录】
陈祥道曰:孔子之于道,非学也,非不学也。以为非学,则“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以为非不学,则“我非多学而识之,予一以贯之”。非学也,所以学人异;非不学也,所以学人同。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