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白话】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求祷告。孔子说:“有吗?”子路回答说:“有。《诔文》上说:‘向天地神祇为你祈祷。’”孔子说:“我自己祈祷很久了。”
【释词】
疾病:病重之意。《注疏》:“孔子疾病,子路告请祷求鬼神,冀其疾愈也。孔子以死生有命,不欲祷祈。”礼,祈祷则不欲其人知之,如周公为武王之祷;而子路请祷,故夫子不为也。
请祷:祈请祷告于天地鬼神。祷,祈祷,向天地鬼神祈祷。郑康成:“祷,谢过于鬼神,谓谢过以求福也。”朱子:“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按:祷不仅是迁善求佑,更是尽己之心,参见郑汝谐之论。
有诸:诸,兼词“之乎”。
有之:回答孔子有其事有其理。
诔:同“讄”,祷篇之名。李炳南:“诔是累举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定其谥号;讄者是为活人累叙功德,求福免灾。”《注疏》:“诔,累也。累功德以求福。”《正义》《集韵》认为诔、讄相通。
祷尔于上下神祇:子路所引诔词。颜师古:“上下为天地。天神曰神,地神曰祇。”神祇又称作“天神地祇”。
丘之祷久矣:如果人的言行“违忤神明,罹其咎殃则可祷请,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集说》:“圣人表里纯一,未尝有过,固已合乎神明,岂待至此而后祷哉?”陈祥道:“君子于神祇,未疾则祷;众人于神祇,未疾则不祷,既疾则祷。”郑汝谐:“使子路自致其祷,未必非之,惟其请祷是以不许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不谄求于鬼神也。
朱子曰: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
《太平御览》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斋,饮食若祭,吾卜之久矣。”(《御览》引《庄子》)
《论语正义》曰:夫子平时,心存兢业,故恭肃于鬼神,自知可无大过,不待有疾然后祷也。
《论衡》曰:圣人修身正行,素祷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无罪,故曰祷久矣。
张栻曰:若夫圣人之心,则所谓天且弗违,而况于鬼神乎?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圣人修身立命之学。凡人但宜修德行善,以尽人道之常。
刘宗周曰:夫子从事于迁善改过之学久矣。迁善之学,求无念不可对天知,而凛凛乎陨越之惧也,可不为诚乎?丘之祷久,自是实理实事。盖子路起念于祸福,夫子折之以立命之学如此。《礼》曰“疾者斋,养者皆斋”,当子路请祷时,正是夫子躬祷时。
又曰:赵清献昼有所为,夜必焚香以告于天。(见“相关材料”)
郑汝谐曰:若曰“无愧于神明而不必祷”,武王何所愧,而周公为之祷也?若曰鬼神无祷之之理,周公不必祷焉可也。夫子自信周公爱君,不祷者明正直之义,祷之者尽拳拳之忠。
陈祥道曰:君子于神祇,未疾则祷;众人于神祇,未疾则不祷,既疾则祷。未疾而祷,祷之以正直;既疾而祷,祷之以祭享。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祷之以祭享,是贰之也。孔子之疾,不祷无妄之疾,勿药可也。春秋之时,楚昭王之疾不祷于河,齐侯之疾欲诛祝史,贤否可知矣。
尹会一曰:天地神明,临之在上,质之在旁。身心、性情、作止、语默,无时无处而不悔过迁善,是乃平时之所以为祷,不待疾病而后然也。圣人之言,至为切实,勿徒作拒子路之辞观。
《论语稽》曰:子路尝问生死鬼神,盖有以见生死之理,天人一致。故夫子问“有诸”,而直对曰“有之”也。其述诔词,上曰神属天,下日祇属地,上下之中有人。人戴天履地,岂有不能感通者?然不知感通在平日,不在临时。若平日,德不足以感通,有疾乃求神衹,则不惟诬神祇,且自诬矣。
孔子曰: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钱穆曰:子路之请祷,乃弟子对师一时迫切之至情。
云门隐者按:君子修德履行,以尽人道,而修身立命在其中矣。祷在平日而不在疾时也;疾时,他祷可也,而自祷,是希求福佑也,则“夭寿为贰”矣,而孔子不为也。
【附录】
《说文解字》曰:讄,祷也。《论语》云:“《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段玉裁曰:讄,施于生者以求福;诔,施于死者以作谥。
钱穆曰:病而祷于鬼神,古今礼俗皆然。如周公金滕,即代祷也,然未尝先告武王,又命祝史使不敢言。
云门隐者按:孔子不许子路,一种看法认为,祷于天地神祇“非所宜祷”,“在礼,天子祭天地,诸侯祈山川,大夫奉宗庙,此礼祀典之常也。然则‘祷尔于上下神祇’乃天子祷天地之辞也,子路以圣人动应天地,欲假礼祈福二灵。孔子不许,直言绝之。”(《义疏》)可备一说。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