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白话】
孔子看起来温和而又严正,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又安适。
【释词】
温而厉:温,温和。厉,严肃、严正。蔡节:“温者,其气和也;厉者,其色正也。”
恭而安:恭而安者,恭而有礼,故安也。(《正义》)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说孔子体貌也。
蔡节曰:温而不厉,则失之于太柔矣;威而猛,则失之于太刚矣;恭而不安,则失之于拘迫,而不可以持久矣。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圣人盛德之至,故其中和发见,自然如此。
张栻曰:和顺充积,则其发见必温,然“温而厉”也。德胜者,其威必著于外,然“威而不猛”也。从容中理者,其貌必恭,然“恭而安”也。门人形容至此,亦可谓善学矣。
朱子曰: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
刘宗周曰:圣人全副气象,得之切磋琢磨之后,浑然圭璧,不露些子端倪。虽文章也,即性道也,故弟子记之。愚谓学者当自恭而安入。
李光地曰:温者,春生之气;威者,秋肃之气;恭者,内温外肃,阴阳合德之气也。推出一安字,见其一出乎至诚而无勉强,深体而默识之,则知圣人与天地相似。
《论语正义》曰:凡人生质,皆由受天地五行之气,刚柔厚薄,各各不同,故惟备中和为难也。
王弼曰: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必猛,不猛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
郑汝谐曰:善画者,物有生意,得其神也。弟子之形容夫子,盖得其神矣。
钱穆曰:孔子修中和之德,即在气貌之间,而可以窥其心地修养之所至。学者当内外交修,即从外面气貌上,亦可验自己之心德。
【附录】
《岭云轩琐记》曰:读古人书,执着印板说话,如何是仁,如何是义,全无是处。存诚主敬,久成道学家套语矣,须知二者不可作意以求。心苟常存,不期诚而自诚。心果有主,不期敬而自敬。朱子曰:“但得心存便是敬,勿于存外更加功。”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