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白话】
孔子说:“求学三年,念头不到求俸禄上,不易得啊。”
【释词】
三年:古时入大学,三年考校。《四书辨证》:“三年是考课之期。”《论语训》:“三年者,国学考校之期。”孙绰:“三年学足以通业,可以得禄。”
至:到。
穀:禄也。今一般写作“谷”。郑康成:“禄之言‘穀’,年穀丰乃制禄,亦代耕之义也。”《论语稽》:“不至于穀,言其心在学不在禄也。”
不易得:难得也。钱穆:“当时士皆以学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学之心不转到谷禄上,为难能。”徐英:“此重学而轻禄者。”
【先贤精义】
朱子曰: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李塨曰:学,入大学也。《学记》“比年入学”,谓每年皆有入学之人也;“中年考校”,谓间一年而考校其道艺也,是三年矣。学古入官之念于兹动矣。乃心专在于学,并不至于穀禄,此其人岂易得哉?
胡绍勋曰:《周礼·乡大夫职》:“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州长职》:“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遂大夫职》:“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甿。”据此,知古者宾兴,出使长,入使治,皆用为乡遂之吏,可以得禄。此三年,定期也。若有不愿小成者,则由司徒升国学。后人躁于仕进,志在干禄,鲜有不安小成者,故曰“不易得”。
李炳南曰:孔子不反对学者作官,作官当然有俸禄,但须认识作官的目的在治国安民,不在求禄。当时有此认识的人不多,所以孔子说不易得,意思是希望学者建立正确的认识。
刘宗周曰:利禄之溺人久矣,于是有干禄之学,当其学而无非穀也,况三年乎?三年学而心不至于穀,则其学纯矣,岂易得哉?充斯志也,虽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乎?学以至于圣人之道,非穀之谓也。至道则终身向往而不足,至穀则一念驰骛而有余,此学中开不得丝毫窦漏。才漏便是伪学。
冯从吾曰:只为志穀一念,不知忙坏古今多少人。且无论圣学无所为而为,即穀之得与不得,岂系于志?人第不思耳。
康有为曰:盖学者之大患,在志于利禄。一有此心,即终身务外欲速,其志趣卑污,德心不广,举念皆温饱,萦情皆富贵,成就抑可知矣。而人情多为禄而学,此圣人所由叹也。
杨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穀,宜不易得也。
伊藤仁斋曰:志小者其得则小,志大者其成必大。为学之久而志不至于穀,必不为汩汩于流俗而终其身,圣人所以嘉尚之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明纯心之学也。有人于此从事于学,至于三年之久,而不志于穀禄,则是正谊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操守坚定,工夫纯笃。儒者惟在纯修,国家务求实学,下无干名求利之人,则上有举贤任才之庆。圣人之言,其维持世教不浅矣。
【附录】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