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9-01-18 14:14: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白话】 

  孔子说:“能与他共同学习,但未必能与他向道而行;能与他一起向道而行,但未必能与他立于道而不变;能与他一起立于道,但未必能与他通权达变。” 

  【释词】

  学、道、立、权: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是求学,道是圣贤之道,立是能立定根基、择善固执而立于道,权是在立于道的基础上而又能通权达变。高诱:“道,仁义之善道。权,因事制宜。” 

  可与:是指可与之共为此事也。 

  未可与适道:适,之、往赴。李炳南:“适道就是往道上走,也就是修道。”戴震:“盖同一所学之事,试问何为而学?其志有去道甚远者矣,求利禄声名者是也。” 

  立:立于道而不变。钱穆:“知向道,亦有中途见夺者。”按:人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不会中途而止,则能立于道也。 

  权:本义是秤砣,权然后知轻重,引申为能在变中相机权衡。按:权要建立在立于道的基础上,否则易成为小人无忌惮之借口。 

  王弼:“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焦循:“权之于称也,随物之轻重以转移之,得其平而止。物增损而称则长平,转移之力也。不转移则随物为低昂,而不得其平。故变而不失常,权而后经正。”《四书诠义》:“权最难言,未能有守而言权,鲜有不背道者。”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权道也。 

  张凭曰:此言学者渐进阶级之次耳。始志于学,求发其蒙而未审所适也;既向方矣,而信道未笃,则所立未固也;又既固,又未达变通之权也。 

  《论语稽》曰:学问之道,知之明者未必行之笃,行之笃者未必守之定,守之定者未必措之宜,故夫子云然。 

  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 

  杨氏曰:知为己,则可与共学矣。学足以明善,然后可与适道。信道笃,然后可与立。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 

  蔡节曰:学者,学乎是道也;适道者,之乎是道也;立者,之乎道而能有所立也;权者,权夫事事物物之轻重而合乎道之中也。惟知所以求之,故可与共学;知所以行之,故可与适道;知所以持守之,故可与立;知所以变通之,故可与权。此是四等学,力学者不可躐等而进也。 

  《四书解义》曰:人之造诣不同,学贵循途而进。 

  张栻曰:事事物物,莫不有中。中者,天理之当然,不可过而不可不及者也。毫厘之差,则失之矣。何以取中而不失乎?所以贵于能权也。权者,权其轻重,而适其平之谓。此君子所以贵于时中也。经者,道之所以为常也;权者,所以权其变而求合夫经也。 

  郑汝谐曰:程子曰,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所不及者。权量轻重,使之合义而已。合义即道也。 

  《四书翼注》曰:陆宣公乃云权之为义,取类权衡,乃随时以处中,非迁移以适便。此程朱之所本。 

  钱穆曰:处非常变局,则待权其事之轻重,而后始得道义之正。但非义精仁熟者,亦不能权。必能立乃始能权。 

  洪氏曰:《易》九卦,终于巽以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 

  戴震曰:守道卓然,知常而不知变,由精义未深,所以增益其心志之明,使全乎圣智。 

  陆世仪曰:权只是“中”字。权,称锤也。古人遇事必量度以取中,故借权以为言。孟子云“权然后知轻重”是也。既知轻重,则中自出,故曰“权而得中”,是乃礼也。 

  《四书反身录》曰:先学立,能立而后可以言权也。道明而后能立,然必平日学无他岐,惟道是适,务使心之所存,念之所发,一言一动,必合乎道,造次颠沛不变所守,始也勉强,久则自然,富贵贫贱一视,生死患难如常,便是立。学至于能立,斯意定理明之人,始能就事审几,惟理是从。孟子谓“权然后知轻重”。权之所在,即道之所在也。《易传序》谓“随时变易以从道”,中庸谓“君子而时中”,皆能权之谓也,则权非义精仁熟者不能。彼借口识时达变而行权者,皆小人而无忌惮者也。丧心失身,莫此为甚,可惜也夫!可戒也夫! 

  《四书近指》曰:权即“圣之‘时’”字。事事有权,时时有权,惟圣人信手拈来,恰好为难耳。 

  《四书诠义》曰:大抵天下之事,事事有经,既有定经,不必言权,学者守之而已。经至两穷处,或先王制礼所不及到处,然后不得不权以通之,能权须是精义入神,权所以善其经也。 

  【附录】

  朱氏曰:先儒误以此章连下文“唐棣之华”通为一章,今从成都范氏分为两章。 

  刘宗周曰:有志于圣人之学也,由是学焉而有得,日用动静有所持循此心,日由于天理之中而无昏惰放逸之习,适而至焉,则立矣。知极其精,守极其固,卓立于斯道之中而不二学,至此定矣。适道而学,半;达权,则成矣。 

  《法言·问道篇》曰: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或曰:“可以适他与?”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他道。君子正而不他,涂虽曲而通诸夏则由诸,川虽曲而通诸海则由诸。” 

  焦循曰:说者疑于经不可反。夫经者,法也。法久不变则弊生,故反其法以通之。不变则不善,故反而后有善;不变则道不顺,故反而后至于大顺。故反寒为暑,反暑为寒,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乃为顺行。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