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8-10】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原文8】
非帷裳,必杀之。
【白话8】
如果不是朝祭时穿的帷裳,其他的都要剪裁并缝制。
【释词8】
帷裳:上朝与祭祀所穿的礼服。其制用正幅布来做,像帷,并且不缝制。非帷裳(cháng),是指其他的衣服。郑康成:“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谓深衣削其幅,缝齐zī倍要yāo。”(孔安国:“齐,谓裳之下畔;要,谓裳之上畔。言缝下畔之广,倍于要中之广也。”)蔡节:“裳,犹今之裙也。”
杀:音shài,减少,引申为剪裁。王肃:“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朱子:“杀,去声。”
【先贤精义8】
杨氏曰:盖朝祭之服,义取于正幅而已。其他固当杀也。
朱子曰: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要有襞积,而旁无杀缝。其余若深衣,要半下,齐倍要,则无襞积而有杀缝矣。
《乡党图考》曰:深衣,裳无襞积,必有两旁斜裁倒缝之衽,方能上狭下广。意当时或有不用斜裁而作襞积于裳者,故特记非帷裳必杀之,明夫子深衣必用古制也。
《四书解义》曰:衣必有裳也。朝祭之服,取其方正,其下裳则用正幅,如帷幔然,谓之帷裳。然人身之腰为小,故于两傍为襞积,有衣褶,而无杀缝也。若非正服之帷裳,则不用襞积,而旁有斜裁倒合之杀缝矣。以其杀于下齐者一半,故谓之杀缝。其制上窄下宽,取其省约而不妄费也。其丰俭各有所宜如此。
【附录】
《论语正义》曰:襞积若今人百褶,于要(腰)间收摄其布,使狭以著身也。朝祭之裳,襞积无数,以人要中宽狭不一,各就所宜为之,不著其节也。深衣者,郑氏《礼记目录》云:“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孔疏云:“以馀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案朝祭服外,只有深衣,为诸侯大夫士之所服,庶人更用为吉服。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勿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员,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先王贵之。
【原文9】
羔裘玄冠不以吊。
【白话9】
黑羔裘、玄色冠不穿戴着去吊丧。
【释词9】
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玄冠其色属玄,玄属吉,所以不能穿吉服去吊丧。《穀梁传》郑注:“玄冠,委貌,诸侯视朝之服。”《说文》:“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孔安国:“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
【先贤精义9】
《论语注疏》曰:《檀弓》云: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注:哀素,言哀痛无饰。凡物无饰曰素。又礼祭服皆玄衣服,是丧主素,吉主玄也。
《白虎通·丧服篇》曰:玄冠不以吊者,不以吉服临人凶,示助哀也。
朱子曰:丧主素,吉主玄。吊必变服,所以哀死。
张栻曰:吊必变服,称其情也。
陈祥道曰:羔裘,朝服也;玄冠,祭服也。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孔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盖始死,主人未变服,则羔裘玄冠可也;及小敛,则主人变服,羔裘玄冠以吊,非礼也。
【附录】
《弁服释例》曰:吊服凡四变。始死及小敛以前,朝服玄冠裼裘,小敛则改袭裘而绖带,其辞具见《檀弓》。至大敛以后,变朝服为皮弁服,变玄冠为弁绖或皮弁。若成服以后,则变皮弁服为衰麻矣。(所谓“袭裘”,袭朝服之裘也。)
【原文10】
吉月,必朝服而朝。
【白话10】
每年正月初一,必定穿着朝服去上朝觐君。
【释词10】
吉月:吉,训为“善”,不训“始”,然亦有“始”义。程树德:“吉月者,谓正月也。”孔安国:“朝服,皮弁服。”
《学礼管释》:“《尔雅》:‘元,始也。’元又训‘善’,故天子之善士名‘元士’。贾逵《左传》八年注:‘元,善也。’元训始,亦训善。则‘吉’训‘善’,亦可训‘始’。故凡始月始日皆以吉名之,所谓‘吉人为善,惟日不足。’”
朝:上朝觐君。
【先贤精义10】
程子曰:尽为臣之恭也。
《四书解义》曰:朝服所以觐君也,孔子时虽致仕,必服其朝服而北面以朝,盖不以致仕而忘乎君也。其谨于吉凶之礼又如此。
陈祥道曰:《周礼》言“正月之吉”,《诗》言“二月初吉”。朔月谓之吉者,明生之几故也。
【先贤精义】
《论语骈枝》曰:《乡党》,记礼之书也。
朱子曰: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
范氏曰:言“君子”则不独夫子,凡君子皆当然。
钱穆曰:此节记孔子衣服之制。门人记孔子所亲行而已,不得谓君子不指孔子。
《论语稽》曰:君子以孔子言之。曰“君子”者,见非孔子私意为之,而君子之事也。《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此不曰“孔子”而曰“君子”,亦是类也。苏氏以为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陈新安曰:“吉月之朝,岂亦杂记《曲礼》耶?”按此君子自以指孔子为是,然变例言君子者,其意盖谓上容貌乃子一人之事,冠服则君子礼制之当然,非孔子一人之私也。
《四书通》曰:此以前纪夫子之容貌,以后纪夫子之衣服饮食。容貌无一定之象,故以如字、似字形容之,而不字仅二见焉。衣服饮食有一定之则,故但以必字、不字直言之,而如字仅一见焉。
伊藤仁斋曰:圣人之一身,动容周旋,自中于礼,故门人审视熟察,则傚矜式,传以为礼。
刘宗周曰:圣人衣服之制、饮食之节,只与常人同。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知之而与百姓同其日用,故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程子曰:“予兄弟吃饭从喉里过,他人吃饭从脊梁过。”彼所谓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论语稽》曰:读此节宜先明古冠服之制。古者冕为尊,弁次之,冠又次之,而统名曰“冠”。端服上曰衣,下曰裳,深衣则裳与衣连,而统名曰“服”。服各从其冠之制。(说详见《论语稽》)
《论语集释》曰:自清初改衣胡服后,大汉衣冠,后人不但不知其名,甚至不识其字,况三代冠服之制乎?
【附录】
苏东坡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
《论语注疏》曰:凡祭服,先加明衣,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袍茧,夏则不袍茧用葛也,次加祭服;若朝服,布衣亦先以明衣亲身,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裼衣之上加朝服,夏则中衣之上不用裘而加葛,葛上加朝服。凡服必中外之色相称。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