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
子路问到:“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上,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到:“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该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请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上’;冉求请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有些疑惑,斗胆向您请教。”
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因此要激励他;仲由做事勇猛,因此要抑制他。”
【释词】
闻斯行诸:闻义即当力行、勇为。诸,兼词,即“之乎”,疑问辞。
有父兄在:父母在世,为子者不得自专,凡事应当与父兄商量。孔安国:“当白父兄,不得自专。”
求也退:冉有生性懦弱,见义不前,甚至中道而废。《正义》:“冉有固自言‘说子之道’,而以‘力不足’自诿者,不患其不禀命,但虑其逡巡退缩,而为之不勇耳。”
由也兼人:子路生性过于勇猛,所以孔子戒止他。兼人,喜欢取胜于人。
【先贤精义】
郑康成曰:言冉有性谦退,子路务在胜尚人,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
陆氏曰:此章见圣人因材施教,与“师、商孰与”章一例。因其气质之偏,而以义理挽之,使归于中。圣门之教,无处不然,力行其一端也。
郑汝谐曰:二者之对,若失之偏。其偏也,乃所以矫二子之偏也。子路不患其固,而患其专;冉求不患其专而患其固。抑其所过,勉其不及,圣人之善教也。
刁包曰:二子之问同,而人则异;夫子之答异,而教则同。
张栻曰:闻义固当勇于为,然有父兄在,则亦有不可得而专为者。若不禀命而行,则反伤于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勇盖如此。于所当为,不患其不能为也;特患为之之意或过焉,而于其当禀命而行者有所阙焉耳。若冉求之资禀失之弱,不患其不禀命也;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而为之不力耳。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其成德达才之道,可谓至圣矣。
《论语正义》曰:冉有、子路,各有所失;夫子教之,亦因其所失正之,不能同也。《学记》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论语义疏》曰:子路性进,虽抑而不患其退;冉求性退,虽引不嫌其过也。
刘宗周曰:圣人造就二贤,具见化工之妙。师与商是“过不及”一对,由与求亦是“过不及”一对,但彼以造道已成言,此以进学之力而言。
陈祥道曰:善医者之于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善教者之于人,长其善,救其失。此所以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也。若夫道无二子之蔽,则行礼以义、守义以礼,惟其当而已。
唐文治曰:此即《中庸》“执两用中”之义,夫子教门弟子如此,则所以教天下之民而化其偏者,其道盖不外是矣。
【相关材料】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徐众评曰:“礼,子事父无私财,又不敢私施,所以避尊上也。弃命专财而以邀名,未尽父子之礼。”臣松之以为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琮辄散父财,诚非子道,然士类县命,忧在朝夕,权其轻重,以先人急,斯亦冯谖市义、汲黯振救之类,全谓邀名,或负其心。)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
——选自《三国志·吴志》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