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习经典-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9-05-16 08:49: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白话】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后到。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夫子您在,回怎么敢死呢?” 

  【释词】 

  子畏于匡:畏,在这里可以意译为被围困。《群经平议》根据《荀子·赋篇》《史记·孔子世家》考订:“‘畏于匡’者,拘于匡也。‘畏’为拘囚之名。” 

  《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压)、溺。”畏,乃民间私斗,所以“死而不吊”,因为“轻身忘死”。钱穆:“孔子为匡人所围,亦如一种私斗。”按:厌,厭,壓,压。 

  匡:匡地。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故违之。《琴操》:“匡人告匡君曰:‘往者阳虎今复来至。’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不解。子路悲感,悖然大怒,张目奋剑,声如钟鼓。孔子曰:‘由,来!今汝欲斗名,为戮我于天下。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拒,军士僵仆,于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瓦解而去。”“弹琴所以解匡人,微服所以脱桓魋,圣人劫难之妙用。” 

  后:颜渊与孔子离散而后到。 

  以:以为,认为。 

  女:同“汝”。 

  何敢死:不敢轻身打斗而致死。《正义》:“颜子,必不轻身赴斗如子路之愠怒奋戟。”钱穆曰:“孔子尚在,明道传道之责任大,不敢轻死,一也;弟子事师如事父,父母在,子不敢轻死,二也;颜子虽失在后,然明知孔子之不轻死,故己亦不敢轻身赴斗,三也。曾子曰:‘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重其任,故亦重其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仁者必有勇也。 

  《论语正义》曰:及后,颜子来见,夫子喜出望外,故直道心之所疑,初不料颜子之未死也。至颜子之对夫子曰“子在,回何敢死”,夫夫子遇难而曰“子在”,何也?盖以夫子状类阳虎,匡人疑为阳虎,而误围之,非真欲杀夫子,此直俟其细寻踪迹,审其动静,自足知之。书传言“夫子弦歌不辍,曲三终,而匡人解甲”。忠信笃敬,蛮貊可行,此岂阳虎之所能为者?盖不待夫子自辨,而圣德光著,匡人已知决非阳虎矣。夫子之不轻于一死,颜子盖真知之。 

  胡氏曰:先王之制,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则致死焉。况颜渊之于孔子,恩义兼尽,又非他人之为师弟子者而已。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捐生以赴之,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以复仇,不但已也。夫子而在,则回何为而不爱其死,以犯匡人之锋乎? 

  李充曰:圣无虚虑之悔,贤无失理之患,而斯言何兴乎?将以世道交丧,利义互蒙,或殉名以轻死,或昧利以苟生,苟生非存理,轻死非明节,故发颜子之死对以定死生之命也。 

  《论语集说》曰:匡人之难,夫子与颜子相失。颜子在后,及至,夫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此惊喜之辞也。夫患难之际,先后不可及,死与不死焉可必哉。然可以死,可以无死,君子不贵于徒死也。 

  《论语补疏》曰:《孟子》云:“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子在”者,圣人知命,不死于非命也;“回何敢死”者,大贤知命,不死于非命也。《论语》此文明圣贤知命之学,其所以能不死者。 

  刘宗周曰:一时师弟情深相倚如手足,故曰“吾以女为死矣”,慰喜之情也;曰“子在回何敢死”,则依归之情亦至矣。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圣贤遇变而惟以道自信也。今也道未坠地,文既在兹,匡人自不得害夫子,是夫子在也。夫子既在,则回亦以道为重,岂敢轻于赴斗以死乎? 

  唐文治曰:读此,则圣贤信天知命之诚,与夫全身避害之智,皆在言外。而师弟相依,有如性命,感情之厚,因道义相结而愈深,尤可知矣。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