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白话】
孔子说:“听判诉讼,我同别人一样啊。一定要找不同的话,那就是希望让人们不诉讼啊!”
【释词】
听讼:听取诉讼以判定案件。《集说》:“讼者,人有所争而讼之公也。听谓受而决之也。”
吾犹人也:我同别人一样。犹,犹如、如同。《正义》:“言己与人同,但能听讼,不能使无讼也。”
必也:一定要找不同的话。
使无讼:让人们没有诉讼。指希望推行教化,以德化民,让人们都有道德修养。人人守礼,自然就没有诉讼了。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言己至诚也。言听断狱讼之时,备两造,吾亦犹如常人,无以异也,言与常人同。必也,在前以道化之,使无争讼乃善。
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
孙绰曰:夫讼之所生,先明其契,而后讼不起耳。若讼至后察,则不异于凡人。此言防其本也。
康有为曰:孔子自以明断决狱不足贵,必使无争讼乃可尚。
《大戴礼记》曰: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潜夫论》曰:上圣故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若夫此者,非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
徐英曰:听讼是法施已然之后,齐之以刑也;无讼是礼禁未然之前,道之以德也。圣人以礼为本,法者不得已而用之。此尊王贱霸之义也。
陈祥道曰:夫先之以德礼,辅之以政刑,使有耻且格,而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此所以无讼也。子路能折狱于已讼之后,而不能化人于未讼之先,语之以无讼则未也。孔子听讼则与人同,使人无讼则与人异。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故子路之折狱,不及孔子之使无讼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治贵崇本也。
刘宗周曰:听讼,末也。必也以德化民,使民无讼乎?
【附录】
《韩诗外传》曰: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陈祥道曰:《礼》曰:礼之教化也微,而继之以使人远罪不自知,使无讼之谓也。苟婚姻之礼废,而淫僻之罪多;乡饮酒之礼废,而争斗之狱烦;丧祭之礼废,而臣下之恩薄;聘觐之礼废,而君臣之位失。然后从而听断之,不亦晚乎?
《论语集说》曰:曰“吾犹人”者,盖不贵于能听,而贵于使之无讼也。
【相关材料】
(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入守左冯翊。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
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大喜,开阁延见,内酒肉与相对饮食,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延寿乃起听事,劳谢令丞以下,引见尉荐。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选自《汉书》)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