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网上学堂 >天天公开课

天天公开课-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8-10-30 08:51:00             中国孔子网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五周年之际,为促进孔子思想与时代发展、社会关切、百姓需求的深度融合,推动大型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孔子学堂”的内容建设和内涵提升,“孔子学堂创新发展培训班”会议于10月17日至20日在济南隆重召开。山东财经大学原宣传部长、孔子学堂特聘专家杨长江在会上讲话。

  全文如下: 

  一、 孔子学堂的精神内涵 

  孔子学堂是应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山东曲阜时提出的要求,应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呼唤,应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炎黄子孙强烈愿望而诞生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不辱使命的强烈责任感,独具魅力的文化感召力,气势磅礴的燎原之势,遍及全国,深入人心,影响各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与生俱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强、丰富、完善、发展、彰显的精神内涵。正是在这种精神内涵的指引下,孔子学堂挑起了学习,传承,弘扬,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老百姓的路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认识、学习、研究、弘扬这些精神内涵,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孔子学堂,助力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孔子学堂的精神内涵归纳起来至少有四个方面:

  (一)、服务百姓的宏大心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广大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广大老百姓的无限创造力,是古圣先贤立足于帮助广大老百姓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基础是广大老百姓的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古代圣贤张载说过:为生民立命。所谓生民,就是指天下的老百姓。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让人们认识和不忘本性,认识和掌握规律,适应、利用和改造客观环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因此只有切切实实地服务于广大老百姓,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才有说服力。孔子学堂初心和宗旨就是应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堂里,学校里,研究机构里走出来,走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走进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中,走进亿万人民的心里,帮助人们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结合现实生活加以正确的运用,从而创造更加幸福健康的生活。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才能造福广大百姓。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孔子学堂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把普及,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广大老百姓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从堂训的制定到经典的诵读;从书法的研习到礼乐的兴起;从节庆的安排到民俗的倡导;从祭奠先祖,慎终追远,到传承家风,齐家治国;从各项活动的开展到各类讲座的举办,从服务的范围到工作的重点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基本的精神。从初创之日起到现在,孔子学堂已经发展到了近两千家,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指导思想,各学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孔子学堂特聘专家王巍教授坚持每月组织一次论语公开课活动,已六十多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邀请广大百姓参加,公益免费,参加者成千上万,普及了《论语》知识,深受广大老百姓欢迎。嘉兴市建立了孔子学堂,为看守所民警和在押人员讲授传统文化做人的道理,化人育人改造人。 在2018年1月召开的第三届孔子学堂年会上,有近百个单位,200多个人受到了表彰。评选先进,树立了榜样;汇聚乡贤,形成了导向。

  (二)、知行合一的根本宗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是教科书,讲义和学术,更重要的她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是需要人们修行,践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人们有具体的外在的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弘扬正能量,扎扎实实的力行;还要求人们做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做到心行,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运用于认识主客观世界,又运用于改造主客观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才根深叶茂,才有现实和深远意义,才能不尽源头滚滚来。孔子学堂正是这样认识和这样做的,不仅仅致力于把传统文化从课堂中,书本里解放出来,服务于广大老百姓,更重要的是把知行合一,践行力行心行作为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在孔子学堂的设立上,把学堂建在了工厂里,乡村里,企业里,学校里。飞机上,轮船上,医院里,机关里等各行各业,各个工作岗位上;在学习活动的内容安排上,把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和各行各业的具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致力于推动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儒商,儒医,儒学,儒官,儒员等等,以帮助人们在完成本职工作,取之有道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营造高尚的精神家园。这样的根本宗旨和思路,还原了传统文化的主旨儒学的本来意义。 就好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优化民风,行业风气 ,社会风气,促成惠风和畅,影响和推动各项事业健康有效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堂人身体力行。孔子基金会作为孔子学堂的主办单位不仅忠实履行职责,做好本职,还积极派出第一书记深入农村扶贫攻坚,在山东德州拐尔庄、代庄、五屯村等扶贫点上建立了孔子学堂。许多人还主动为贫困农民捐款捐物捐书。各地的孔子学堂有关人员,有的义务讲课 义务组织活动,义务助老扶幼 ,主动出钱出人出力为弱势群体服务,做了大量的体现中华民族美德的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进一步落地生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处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是优秀传统文化济世救民的显著特征,是立足现实,服务百姓的精神内核。学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领悟,切实践行这种精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这方面孔子学堂的做法是值得点赞的。它的诞生就是随时代潮流,应现实之需,遂百姓心愿而横空出世的。一出世就把时代担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主动作为的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主题,着眼实现中国梦这个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契合实现小康这个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异军突起,迎面而上;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人为本,深入思想,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堂人清醒的认识到在实现小康梦的伟大进程中,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是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除了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物质建设之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思想建设为先导,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和补充,扎扎实实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弘扬老祖宗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设健康向上,吉祥和谐的精神家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于是他们深入农村第一线,致力于乡村孔子学堂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建成孔子学堂100多家,构建乡贤文化,振兴乡村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变物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使得他们的扶贫点有了明显的改变。

  (四)、终极关怀的伟大情怀。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屡遭外敌侵入,几经磨难;屡经朝代更替,时代变迁。但是,无论入侵的外族势力也好,内部的朝代更替也好,都没有使中华民族灭亡,而往往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同化,使中华民族更强大,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达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让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理念。当然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绝非只是某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具体的事务处理方法,具体问题的认识思路 ,更是指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认识自我,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万事万物运作规律的思想方法,也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面看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是面对现实生活,社会,实际问题讲事,喻理,揭示规律,而实质上认真学习思考起来,就会领悟传统文化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使大家形成统一的思想,共同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建立秩序,明确规则,得到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比如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内圣外王,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修齐治平,匹夫有责,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方法和修养标准;提供的应当喻于义还是喻于利;看重因还是看重果;要霸权强制还是要和谐化解;看单一侧面还是看对立统一;看局部和表面还是看全局和本质等立场和观点,这一切所要起到的根本性作用,是要帮助人们掌握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游刃有余地生存在现实世界和心灵空间。否则,若只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则容易让人们陷入拘泥于具体的事物,照搬照套,逐事请教,亦步亦趋的境地。虽然这也有益但绝非根本大计。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德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他的言行体会传播了天地之心,天地之道,是安邦利民的头等大事,造福了历代社会和人民,是对广大百姓的根本关怀。孔子学堂秉承孔老夫子这种精神,以对大众的根本关怀和对社会,对历史的高度使命感、责任感竭力致力于此。注重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具体语言章节领悟儒家学说的根本所指。在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上 注重寓教于乐,寓理于事,通过具体的文件学习活动开展,耳濡目染,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奠基幸福生活的基础,开创祥和人生的正确道路。综上所述,孔子学堂的这样作为,是其恢宏伟大志愿的展示,是其砥砺前行的体现,是其精神内涵的彰显,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造福了广大老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孔子学堂的特点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只有短短四年多的时间,我们的孔子学堂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为什么孔子学堂得到了这么多的有识之士热心参与和无私的奉献;为什么孔子学堂得到了上至中央下到基层各级领导,组织和机关的高度认可及大力支持。我通过阅读王楗夫的著作《孔子学堂——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通过回顾参加孔子学堂有关活动的经历;通过和有关人士的交谈,答案渐渐的清晰,那就是孔子学堂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了“三贴近”的原则,作为孔子学堂的显著特点,夯实了孔子学堂的基础,创造了蓬勃的生机。

  一是贴近道。道是宇宙的总规律,运行天地日月,驾驭万事万物。孔子曰,志于道。这三个字奠定了孔子全部学说,一生追求,自身修养的基础。道不远人,人自远,循道而行乃人生根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扬大道乃人之安身立命之本,为人宗旨。孔子学堂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统一脉,把认识道,遵循道,弘扬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学习弘扬道的载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道在哪里?孔子学堂认为道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里蕴含,因此把读好书作为自己堂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群众认真阅读学习经典著作;道在党中央的号召里彰显,因此把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道在传统美德里体现,因此开展一系列诸如传承孝道文化,展示中华服饰,介绍养生知识等健康民俗活动;道在老百姓纯朴的自身修养和为人处世里凝聚,因此孔子学堂把写好字,做好人作为堂训的重要内容,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生境界,营造幸福人生。孔子学堂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贴近了道,弘扬了道,从而也使自己有了灵魂和指导思想,有了坚强的靠山和后盾,奠定了坚实的生存发展基础。

  二是贴近生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不是几千年前的与当下无关的僵死学说,而是由于其揭示了规律,指引了方向,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当下人们每分每秒,每处每地,现在未来的生活。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最伟大的生活,而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整个民族的复兴。因此孔子学堂提出了“引领儒学复兴,深耕精神家园”的宗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世,居家过日子等各个方面,孔子学堂就把学堂建在了飞机上,轮船上,工厂里,医院里,单位中,企业中;建在了大学,中学,小学里,并形成了联盟;建在了社区里,街道上,渗透到家庭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里,发挥了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活是动态的,延续的,当下的,孔子学堂就不拘泥于呆板地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而是引导群众把握其精髓,把握要领 用其指导自己当下的生活。生活是具体的琐碎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了生活规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之美,生活之幸福。孔子学堂就引导群众通过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和参与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对照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体会生活的本真规律,提升驾驭生活,健康生活之能力,感受生活之美之幸福。由于贴近了生活,孔子学堂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三是贴近老百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孔子学堂,不能只重形式不重人,只搞活动不入人心。男女老少,人有不同,心同此心,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贴近老百姓呢,孔子学堂,不是企业,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产地,但却是传播传统文化,营造精神家园的场所。通过面向大众,男女平等,老少皆宜,人人欢迎,空间开放 ,内容开放,没有围墙壁垒,没有等级差别等方式,欢迎一切有志于学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幸福指数的人们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孔子学堂通过学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对群众三观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通过古往今来优秀人物先进典型的宣扬,实现对群众高尚人格的塑造;通过组织对经典的诵读等多种形式,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寓教于乐,自娱自乐,教学相长,促进了群众幸福指数的增长 ,真正的走进老百姓的精神家园里,达到了贴近老百姓,吸引老百姓 ,服务老百姓,引导老百姓提升幸福指数,创造幸福健康快乐人生的目的。从而也使孔子学建设有了根本宗旨,坚定方向,无限生机活力。

  总之,孔子学堂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她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孔子学堂的特点,坚持了“三贴近”原则,焕发了蓬勃生机,孔子学堂服务和造福于广大老百姓,定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杨长江:山东财经大学原宣传部长、孔子学堂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于建峰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