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山东德州夏津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县委书记才玉璞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作重要讲话。其中他强调,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集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每个乡镇要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和亮点。要把文化建设和全县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要弘扬新风正气。积极宣传正能量。要加强农村文化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始终积极响应和贯彻县委决策部署精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拐尔庄是中国孔子基金会派驻"第一书记"帮扶村,经过三年帮扶,拐尔庄以孔子文化特色为主线,以孔子学堂为乡村教育基地,在乡村文明建设、人才培养、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有益探索。
8月19日上午,绵绵秋雨,凉爽宜人,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孔子学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拐尔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正在为2018年大学新生举办欢送会。据悉,自2016年至今,拐尔庄村党支部在孔子学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欢送会。
拐尔庄村以孔子学堂为乡村教育基地,宣传儒家文化思想,把孝德、善举、爱心融为一体,教育大学生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根本,增强了大学生爱国、爱村、爱家的意识,提升了努力学习,敢于拼搏的信心,为大学生以后的大学生活树立了目标,把握了方向,提供了精神之柱,得到了大学生及家长们的称赞。
今年大学生的升学礼物是中国孔子基金会赠送的书包、笔记本和笔,同学们如获至宝,感谢孔子基金会对他们的鼓励,决心把儒家文化思想带到学校,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标杆,宣传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之道,更好的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奉献青春。
据了解,拐尔庄村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为积极配合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脱贫致富的工作部署,在全省的首个“第一书记”帮扶村。作为全省推进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建设的一个新探索,中国孔子基金会、省文明办于2014年底在拐尔庄村建设了全国首个“乡村孔子学堂”,使传统文化在乡村培植再生,使乡规民约、家风家教、族谱祠堂、乡贤文化弘扬广大,进入寻常百姓家。
徜徉在拐尔庄村中的大街小巷,处处展现出浓郁的孔子文化特色。村入口处一块镌刻着“拐儿庄孝心村居”的泰山石彰显着这个村居的文化气质。宽阔的孔子文化广场中央矗立着大型孔子雕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拐尔庄村修建的孔子文化广场,孔子学堂,乡村记忆馆,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孔子学堂基础设施建设中,突出孔子文化的意义,让老百姓在享受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孔子文化的熏陶。文化大院里,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区,适合各年龄段群众进行互动、学习和休闲,在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拐尔庄是夏津县远近闻名的“孝德村”,“孔子学堂”的落户,为该村打造“孝”文化品牌,培养村民以“孝”文化为根基的良好品德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村中主干道名称也都来自儒家文化,如敬孝街、忠信路。在乡村牌坊、孝心街、文化墙、民居牌、宣传板、宣传栏,宣传“二十四孝图”、传统故事、民俗生活、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通过每年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给老人集体过生日等,把家教、家风文化在农村这片沃土上传播弘扬下去。现在的拐尔庄村,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妯娌相亲、孝敬老人,像一个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孔子学堂还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习读书的热情,往年一年考上大学的2~3人,2016年考上大学13人,2017年考上大学14人,真正成为建在村民家门口的教育基地。
除拐尔庄孔子学堂外,滕州市羊庄镇孔子学堂、滕州市羊庄镇东王庄社区孔子学堂、夏津县银城街道办事处代庄孔子学堂等诸多乡村孔子学堂在乡村治理、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民间乡土文化、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学堂,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项目,始终扎根在基层、在民间,坚持公益性、自主性,上仰老夫子,下靠老百姓,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传习的新载体。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在全球建设了1800多家孔子学堂,其中乡村孔子学堂120多家。
孔子学堂借鉴梁漱溟乡村治理经验教训,从中国乡村现实出发,以传统文化的力量来解决乡村现实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征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切切实实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思想、人文精神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让老百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着中华传统的美德,留住了乡村文明的“魂”,守住了乡村文明的“根”,也让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里来,共建着乡村文明的“诗和远方”。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