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庄镇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南部,因战国时期政治家范蠡曾牧羊于此而得“羊庄”之名。在羊庄镇的文化大院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孔子学堂”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诵读着国学经典。厅堂里悬挂着带有孔子圣像的中堂,孩子们端坐在案几前,手捧书本,跟着老师一字一句的读着。
孔子学堂设有书画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在文化大院里,还开辟了“百姓舞台”和“健身广场”,羊庄镇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各类群体的文化活动需求。学堂负责人介绍说,孔子学堂的大院,和镇小学一墙之隔,镇里砸开了一条通道,方便孩子们放了学来孔子学堂学习。想群众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羊庄镇的孔子学堂就是这样亲民,这样接地气。
孔子学堂的书画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多有共同之处,但文化却是独一无二的。在羊庄镇的土地上,一代代先辈们繁衍生息,沉淀着独特的文化财富和淳朴民风,并滋养和培育着后来者的精神生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纷纷放下了锄头,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随着羊庄镇的新农村建设,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一块石碑、一棵古树、甚至一套碾盘都是一个地方文化记忆的符号,是乡村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它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灵魂。地方文化可谓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他们却发挥着共同的作用----丰富思想、宁静心灵、陶冶情操、凝聚人心。
印象羊庄展厅里的纺车
农家中堂展示区
为守住乡村筋骨肉,传承记忆精气神,羊庄镇也在记录着自己熟悉的乡音、淳朴的民风、多情的山水、挚爱的土地。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羊庄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印象羊庄”展厅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具有传统农家生活特色的堂屋、厨房、卧室、厢房等原貌,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旧时民居院落模型,并从全镇各村庄广泛征集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物品陈列其中,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回味从前。静静陈列在大院里的碌碡、牛槽、磨盘等传统石器用具,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唤起对过往乡情的回忆。院墙上还展示了120幅乡村记忆画卷,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羊庄镇的历史故事和今天的生产生活。
乡村是炎黄子孙的故土和源头,记忆是我们赖以长大成人的食粮和宝藏。乡村记忆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影子,延续文脉的种子。在乡村记忆的长廊中,一桩桩、一件件的物品都承载着乡情和记忆,无不令我们心感情动。
在文化大院的门楼空间里,墙壁上挂满了相框。羊庄镇领导介绍说,每一幅画面就是一个幸福家庭。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屋舍街道,更要提升文化素质。墙上这些画面展示了从89个村中评选的89户幸福家庭和全镇3届道德模范评选获奖人员。人们常说“幸福的家庭相同的”,在这里看到的却是89户不同幸福的家庭。
评选走访幸福家庭
据介绍,幸福家庭的评选是通过走村转户、座谈评比的方式推选出来的。并根据所在家庭提供的家规家训、家庭故事和家庭照片等资料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装裱,在镇孔子学堂的百姓家风长廊进行了集中展示。同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深入宣传和学习,很好地达到了教化引导群众重视家教家风、传承中华美德的目的,让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
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颁奖典礼
在百姓家风长廊的东南角,还集中制作展示了羊庄镇3届道德模范评选获奖人员的风采,通过此次评选活动的开展,再次唱起“商圣故里、至善羊庄”的人文赞歌。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羊庄镇文化大院契合了这种改变,以孔子学堂这一精神高地的打造,从集中整合展示到分头普及传播,把所产生的精神成果输送到各个乡村和家庭。以学堂为龙头,有效疏通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末端,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里路,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扎实的精神基础。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