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皆艺术”。这是山东省滕州市的一个村庄——东王庄村,黛瓦粉墙、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的建筑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诗意的栖居”,如今的东王村,青砖红瓦白墙、亭台楼榭藤廊,红红的大红灯笼高挂在家家户户的大门口,一幅幅涵盖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中国传统节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明新风画廊,装饰和涵养着村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生活逐渐步入小康时,不再是一种期盼和幻想,老村庄都焕然一新。
东王庄村里的孔子学堂,成为了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最佳的去处。在东王庄村的“孔子学堂”,墙上悬挂着孔子像、家训、书法碑帖,营造出庄严而有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空间,不由地带我们进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空间。村里的一位老先生,正坐在书房里读《论语》。我们的进入,打破了宁静。老先生介绍说:“周末会有村里的孩子过来学习,平时我会带他们诵读《论语》、《弟子规》,也教习写毛笔字。”
中国孔子基金会赠送的孔子学堂中堂挂图
孔子学堂是在一户闲置庭院改造设立的。积德绵世泽、读书振家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视察,传递了重视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思想。确切的说,东王庄村的孔子学堂是全村人的学习班,也是大家休闲放松的场所。学堂定期邀请学校老师和乡贤对村民进行授课,传播国学经典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价值观。在这里变成村民感受文化熏陶的“书院”,变成学生们课余学习国学知识的“课堂”,让传统文化进村入户、滋养心灵。
细心的人会发现,每一户的大门口都贴了一个红牌。牌子上印有忠厚传家、四世同堂、诗书继世、勤俭持家等内容,是根据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进行评选挂牌,并在牌子上介绍了家庭的详细内容。“诗书继世”家庭户主王维明,他家的浓厚学风传承培养了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两名高材生,用过去的话说就是“一门双举人”。“我们村现在不仅环境卫生洁净,还有许多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宣传”,东王庄村的村民介绍说,“我们村开展的勤劳持家、诗书继世等文明家庭评选挂牌活动,让每个家庭都找到自己的幸福感,也互相激发了全村村民共建美丽乡村的热情”。
“家风好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家风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岗镇东王庄把“晒家风、亮家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凝聚了人心、丰富了美丽乡村的内涵。好家风推动着语言行为美、生活方式美、居住环境美,真正在实现着习主席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引用的那句话话:“亲盼亲好、邻盼邻安”。
驻足在有共产党员标牌的大门口参观
西岗镇东王庄,自古就有制作豆腐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先人定居此地,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后,为解决温饱生计,始制作豆腐,鼎盛时期,豆腐作坊达50余家。近几年,随着村民有了多种经济收入方式,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传统豆腐制作被人们慢慢遗忘。东王庄村的王维雨老人却依然坚守着祖辈传下的豆腐坊,用祖传方法制作豆腐。老人年过七旬,但做豆腐仍一丝不苟。提起这家百年豆腐老店,村长赞不绝口:“豆腐还是老店的好,吃起来软、嫩、香、滑,村里人都爱吃他做的豆腐!”
东王庄村的村长是个摄影迷,年轻的时候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留下;了岁月的记忆。如今,村长的相机也退休了,存放在“西岗记忆馆”。记忆馆顶棚采用苇席装饰,俗称“福棚”,寓意百姓们的生活喜庆和幸福;同时,“席”和“习”同音,我们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生活会更加幸福。馆内陈设着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各样劳动工具,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物件,集中展现了西岗人民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生活历程。原滋原味的还原了西岗“农耕文明、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色。
西岗记忆馆的一角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孔子学堂”就是唤起人们内心沉睡着的向上向善之心,倡导和谐快乐的精神生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不断修正和改变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东王庄村的精神面貌只是西岗镇的一个缩影。近年,西岗镇推广“孔子学堂”进村居、进社区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孔子学堂”的堂训“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精神气质。通过“孔子学堂”使居民群众亲身参与、感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村子安定、人心善良、生活和谐,从每一个家庭做起,到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庄,辐射到西岗镇,乃至滕州市,构建成了整个“西岗镇的精神家园”。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