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重要讲话。两年来,山东知识分子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深入学习研究讲话精神、推进道德践行、推动优秀齐鲁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日前接受专访时说。(12月21日光明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山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任,尤其是一些儒学专家不甘于乡村文明的荒芜衰败,深入圣人故乡——尼山周围的乡村,以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的精神,用儒学教化群众,拉开了乡村儒学的帷幕,打造了世界儒学大会、尼山论坛、尼山书院、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等文化品牌,着实可圈可点,令人钦佩,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崇敬。
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儒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上千年的乡村,直到今天,怎么也逃不开传统儒家文化对其带来的塑造性影响。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乡村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根脉,传统儒家文化根植于民间,在乡村社会由孔子开创、孟子推广,几千年来已经深度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每一代人的血液里,一直被尊为中华大地的文化主脉,既培育练就了我们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也在中国乡村,以传统儒家制度的规范,积淀成民风民俗代际传承。山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在新的历史时期精心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有其特有的优势,而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个特有的优势,则需要深入进行充分研究,精心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既符合群众的需求,又适应现代文明发展趋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深植于乡村,这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也是当代儒学知识分子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群众的创举,体现了决策的智慧。
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为乡风文明提了神。乡风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观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与中国人思想深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有效践行,就必须让儒学重新走进乡村内核,走近农民,再让传统文化之光进行引领。山东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意在推进道德践行、推动优秀齐鲁文化在乡风文明中得以弘扬,这实质上是对习总书记讲话的生动贯彻和落实,为乡风文明建设找到了最佳的载体。更可喜可赞的是,把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省市县一级,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阵地,创新实施“图书馆 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在城乡基层,以社区、乡镇、村居的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为主阵地,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这一模式将新型文化中心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文化主阵地已成为教化人、培育人、引导人的精神殿堂,可想而知对乡风文明带来的新变化。
打造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找到了传承的契合点。平时,总能吸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法,怎样才能实现有效传承,需要找到契合点。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就在广大农村找到了儒学传承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传统儒家文化把“和”作为处事原则,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目标是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园,这种以“和”为贵的社会观有着永恒的价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也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乡风文明就体现在安定和谐上。再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容上讲,倡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规范,要知孝悌,行仁义,这种家庭伦理的道德,人与社会交往的道德是儒家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今天,我们在乡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引导和激发群众把“孝老爱亲、仁爱诚信、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融入到农民的切身生活之中,激发他们在崇德向善爱美的价值追求中,体现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正是因为找到了契合点,文化战线知识分子才把文化热情辗转基层,深入百姓生活汲取智慧,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山东特色、高扬主旋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在寓教于乐中把乡村儒学传播到农民群众心中,促进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的正确树立,也让优秀齐鲁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某种程度上,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已成为乡村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品牌。我们坚信,当传统儒家文化融入现代乡村生活,深深根植于现代农民心中,并与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就会大大的提升乡村道德建设水准,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厚重的文化内涵,进而为实现全面小康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昕言梅)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