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6日上午,在全国中小学孔子学堂研讨会上特邀请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杨朝明先生作专题讲座,杨朝明先生以“孔子施教体系框架略说”为题,从孔子“施教”的逻辑顺序 、古代的“大学”与“小学”、明理正心与人的心灵转向、经典的整体性及其生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编辑将讲座大纲整理如下:
孔子“施教”的逻辑顺序
你想过没有:孔子编辑《诗经》,为何将《关雎》放在第一篇?
二、古代的“大学”与“小学”
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上古时期的教育体制: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心得:上古时代的大学和小学是以年龄为标准划分的。
三、明理正心与人的心灵转向
教育,乃心灵的转向:引导人们转向爱、善、智慧。
四、经典的整体性及其生命力
“天理”与“人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儒家文化与人生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心得: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二者趋于平衡,内心平静,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交际、理解的乐趣。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的三重境界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所提出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