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尔庄村孔子学堂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就指出,农村的发展事关国家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还是在农村。
面对祖辈留下的家园,今天谁在守护?村里的年轻人选择了离开,或去了大城市打工,或在城里买了新居,而今天的农村出现了空心化,老人养老、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成为时代发展中的新问题,“精神荒芜”也在蔓延,新农村建设需要面对也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拐尔庄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新盛店镇,世代以耕种为主,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自2012年开始,中国孔子基金会响应省委号召,先后派出三任“第一书记”为拐尔庄进行帮扶工作。期间,全国首家乡村“孔子学堂”落户拐尔庄村。
就在不久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七名大学生来到拐尔庄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村国学文化弘扬实践”考察活动。他们通过连续几天的走访、参观、体验,看到了拐尔庄村的变化,感受到了拐尔庄村“孔子学堂”模式所发挥的“精神扶贫”的影响力。以下摘录几段,听听大学生们“不得不说的”故事吧。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刘艳蕊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行七个人来到了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今天我们主要是走访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
同学们拜访村民张秀莲家
在“孔子学堂”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好媳妇”张秀莲的家中,一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挂满门洞的手工工艺品。叔叔在二十八岁的时候遭遇了车祸,造成了脖子以下身体瘫痪,那时候两个孩子只有五六岁,当时的张秀莲阿姨感觉天都塌下来了。但是后来,张阿姨并没有被吓倒。每天张阿姨都要给做复健,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同时,双方的老人也都由张阿姨一人来照顾,张阿姨靠着种地,做手工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资助,扛起了整个家并一直走到现在。现在叔叔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奖状也贴满了家里的整面墙,双方的父母身体也都很健康。
张阿姨的勤劳、善良、孝顺成为了村里的榜样,也是远近闻名“好媳妇”。阿姨既扮演着好媳妇的角色,同样,她也是好女儿、好母亲。
“孝心村居”不是一句口号。在拐尔庄村,孔子学堂的建设对该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优秀儒家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村民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积极应用到生活当中,整个村子都处于祥和氛围中。孝道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有些村子,打骂父母,不赡养老人的事情常有发生。我认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受至深,收获颇多,也希望人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视。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李敏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七人已在路上行走,越来越接近那个久闻的乡村国学圣地——拐尔庄。忐忑、激动、快乐与不安簇拥而来,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在无意识中经历着一场属于青春的盛宴。
有人会问,国学是什么?国学之大,浩如烟海。国学之广,博大精深。经史子集,卷帙浩繁;四库全书,洋洋大观。作为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面对社会、面对乡村建设,我们是一个忠实的听众,是一个懵懂的观察者,是一个渴求真知的学生,也是一个渺小的行动派。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故事,流淌在我们这一群人的心里。看看拐尔庄的村民们,有时候一个眼神也足以读懂他们对文化的渴望。
在拐尔庄村,无论是孔子学堂里志愿教书的老先生,亦或是艰苦环境中患难与共的夫妻,还是那些建设家园的乡贤,他们都是对国学的践行,都是对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思想的表达。 我们在拜访中聆听了他们心底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或许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国学、对孔子思想并不了解甚至是陌生,可是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言行举止已经被刻上国学的烙印,深入骨髓。
国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在乡村还是城市,在学堂还是课外,都有人在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我们在乡村寻找国学的人儿,被拐尔庄村默默地在践行传统文化的人儿感动着。他们在无意识中传递和践行着儒家的精神,慢慢浸润了行走在寻找国学路上的我们。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宋德照
在走访过程中,已经退休的曾担任40余年村妇女主任的黄文莲拉着我们的手走进她的家中,聊起了近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谈到“孔子学堂”带来的变化,黄奶奶说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好啊,真是好!”,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
同学们拜访村民黄文莲家
谈到给村民精神方面带来的改变,黄奶奶说她们村最值得一说的就是村里人大都很孝顺。现在孔子学堂办起来了,人们非常注重孝道,时不时开一些关于孝文化的交流会,老人们现在不光老有所养,而且家庭关系和谐,老有所乐。
谈到实打实的变化,黄奶奶说给村里修路真是做了一件大善事。原来村里是泥巴地,一下雨就难走的不行,毫不夸张地说遇上稍微大一点的雨,从地里回家就是个问题,鞋上不沾个三斤两斤的泥是回不了家的。“脱下鞋,提着回来”在过去再常见不过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和镇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为村里改变了这一状况,现在硬化平坦的道路已经覆盖整个村子的街道和胡同。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拐尔庄村是一个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村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数为老人、妇女、孩子。但在村子里并没感到凄凉,而是一派祥和、欢快的景象。孩子们通过诵读经典、练习书法等形式丰富的国学娃娃课堂,从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拐尔庄村通过打造孝心村居、评选幸福和谐家庭等方式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伴随着“孔子学堂”在拐尔庄的落户,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物力。乘着“孔子学堂”的快车,拐尔庄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真正做到物质、精神双扶贫,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由此,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在当下的强大生命力与价值,尤其是在农村,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和改善,迫切需要精神文化,这就使得儒家文化在乡村的普及传播更具有时代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刘士振
这次社会实践就快结束了,感受颇多,借此纪念。从小生长在农村,拐尔庄村与我们村不同的是,拐尔庄村经过扶持,文化氛围特别浓厚,以孔子学堂为基础,村内文化设施较为齐全。
村内随处可见孝文化展板,渲染了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展板以二十四孝为主题,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板块,结合农村现实,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制作而成。村里每年还会举行评选活动,用以表彰村民典型,包括“好媳妇”“好婆婆”“诚信养殖”等荣誉称号。在走访过程中村民也表示这些展板对他们深有影响。一位村民说道:“这些评选活动年年都办,既表扬了模范,也为年轻人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
被评为德州市“好人之星”的拐尔庄村村民李世周,在他13岁时父亲因病早逝,他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用自己稚嫩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家。时光荏苒,他与弟弟相继成家立业,但母亲却因病瘫痪在床。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虽家境依然贫寒,但他常年细心照料瘫痪在床的母亲,任劳任怨、喜言细语、耐心开导,从母亲吃喝、洗涮到喂药、翻身、排便、接尿、按摩等起早贪黑,数年如一日。他的孝顺让母亲感到欣慰,他的孝行让乡亲为之感动,为之落泪。
“如果我们现在不孝顺老人,将来自己老了之后孩子该怎样对待我们?与其等父母去世之后弄大排场,不如让老人在世的时候吃好喝好,让他们开心。”张秀莲如是说道。根据我们对“好媳妇”张秀莲的了解,村里特别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对于尽孝而言,为父母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从而让父母衣食无忧,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尽孝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 “恭敬”的心。
总之,孔子学堂的落成对拐尔庄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改变了村风村貌,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品德。所以村里还是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国学文化的力度,让孝文化深入人心,回归到人民群众当中。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卢梦原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同时也是夏津县新盛店当地一个农村孩子,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化对于农村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去打工,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的精神根基,面临着城乡两难的尴尬境地,继承和发展传统国学文化势在必行。
拐尔庄村孔子学堂作为落户农村的第一所学堂,给这个村庄带来的道德熏陶不容小觑。
听村民说,之前村子里打架骂人、不尊重长辈不孝顺老人的事时有发生,但是自从大家在孔子文化的熏陶下,村民行为不仅变得文明了,孩子也懂事了,懂得孝顺父母了。村里的邻里关系也变得和睦,村民纠纷明显减少。村子里还会定期举行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听孔子学堂的李大爷说,在这里过年的时候不再行以往传统的磕头拜年礼,群众自发组织在孔子文化广场举行活动,并表达新年愿望。我也是出身农村,确实感觉孔子学堂及孔子文化广场的建立给人们在生活与思想中产生了积极意义与深刻影响。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重点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精准扶贫,而对于农村扶贫来说,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更艰巨,更迫切,也是扶贫的根本。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幸能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农村国学文化现状与农民生活状态,对我们来说不失是人生中一笔很大的财富,朴实的民风,孝顺的乡德,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也希望孔子学堂能在中国更多的农村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魏琦
这个暑假里,我们很忙很累,却很充实。同学一行七人来到了山东省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有中国孔子基金会建设的第一家农村孔子学堂。
拐尔庄村建立的农村孔子学堂一方面给农民稳固了精神根基,另一方面也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使国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据村民介绍,拐尔庄孔子学堂每到周末都对孩子们开放。村领导善于从村民中挖掘人才,书法老师也是本村的。老师凭借自己方正的楷书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并激发孩子们练习书法的热情。学堂还定期举办诵读经典的活动,包括《论语》和《弟子规》等传统儒家经典。让孩子们在孔子学堂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就热爱祖国,在生活中诚信、友好对待他人,在家庭中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
在拐尔庄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在城市里少有的热情和真诚,也感受到了孔子文化给拐尔庄村带来的新鲜的文化血液,“孝”在每个人心中都被放在第一位,并实践运用到生活当中,在这个村子里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尚。
新农村建设如果仅仅为了追求物质财富,那扎根于农村土壤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应何去何从?如果每个人都只顾小家,那么农村美好的精神家园谁来建设?我们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来滋养新农村老百姓的心田。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吕晓慧
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收获颇丰。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我们参观孔子学堂、乡村记忆馆,走访村民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拐尔庄村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将传统美德落到实处的良好修养。
拐尔庄村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下走出了一条乡村儒学的特色道路,将传统文化落到实处,为其他村发展精神文明提供了借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投资创办的孔子学堂担当起德育教育的重任,村中乡贤开展“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的课程。村里的乡村记忆馆陈列着上世纪50年代的煤油灯、木制的织布机等旧物。对待历史的态度往往看出现实发展的态度,有这样眼界与觉悟的拐尔庄村必定能走出一条基层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路。
发展德育教育,不忘历史,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村中开展年度“德孝合家欢”评选活动,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板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映照,落实至村民个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到实处的一个探索。
拐尔庄村文化建设还处在发展期,不走形式不作秀,做到“多样化吸引人,规范化教育人,德育化感染人”,探索和总结出一套“拐尔庄村文化发展模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词,而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作为传统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同时又是薄弱地带,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拐尔庄村无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特例,是真正把儒学思想落到实处的新乡村。
后记:暑期里,这些大学生们走在寻找“乡村儒学”的路上,他们来到乡间田地,来到村里的学堂,来到贫困户家里……。夏夜蝉鸣声声,这些大学生们还在谈论着白天的故事。
中华文明,根在农村,乡土文化亦是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一系列新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建设美丽乡村。拐尔庄乡村儒学之路的探索,依稀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溪水潺潺、炊烟袅袅、读书琅琅、欢乐融融”的新景象。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2月15日,烟...[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