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学堂资源 >专家团 >刘晓清 >励志晓清

励志晓清-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6-07-28 15:08:00       樊利杰       山东省现代艺术研究院

  在我的朋友圈中,刘晓清是很特别的一位,从她的简言片语中,从她的文字中,常常能感受到她特有的向上的气质和微笑面对一切的智慧。所以看她的书法,不要看她是以什么方式完成,而要看她作品中蕴藏的艺术修养,看她挥毫落墨后生成的精神气韵,看她字里行间诉说的纯净理想。在艺术上,忘却刘晓清的不易,只是单纯欣赏她的作品,我想这是对刘晓清最大的肯定和尊重。

  ▲团扇小楷、佛语禅诗数首。尺寸33x33cm

  第一次“遇见”刘晓清,是在电话的那一头。她在《书画名家报》看到了我的作品,与她的审美、取法颇为相近,甚至从中读出了对书法的那种真诚,因而生出些惺惺相惜的感觉。那之后,网络交流多了起来,对她也逐渐熟悉。直到有一天她说,她要举办自己的第一个展览,并且要办就在北京办,这个柔弱的女子对艺术的胆量和见识,吸引我欣然前往。在展览开幕式上,一向坚强的刘晓清流泪了,她说:“我一直劝自己不要这么激动,但是看到台下有那么多关心我的老师、亲人,又回想自己的人生,各种艰难和辛苦涌上心头。”这次采访,晓清侃侃而谈,思路异常清晰。

  ▲行书 提升心性 磨练灵魂。并附一段对此词的感悟语录。尺寸66x66cm

  我庆幸作为记者,能有机缘挖掘她内心深处最真诚的这部分经历和感悟,并在这两个小时的面对面中,以她的方式给我以力量。在随后的《书法报》上,刊登了我对刘晓清的专访《今生有书法相伴》,引起读者的共鸣,她甚至因此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励志偶像。记得一位读者打来电话,感慨地说,自己同样对书法怀有感情和兴趣,学书几十年却进步不大,刘晓清在这样坚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到艺术的“天亮”,我们四肢健全的人却没有做到,以前总怨没老师、没时间,待看到这篇文章有所感悟,已然岁月蹉跎……记得那期的《书法报》封面上也刊登了晓清的作品,这在当时,是书坛“大人物”才享有的待遇。

  ▲团扇

  在书法界,识人先识字,这也是那么多人关心关注刘晓清的最好的方式。她的作品,有一种清新的气韵,透出雅致的书卷香。看惯了展览上追求视觉表现的大开大合、大浓大枯,再读她的作品,直如走进天然养吧那么自然舒畅。同时,她的作品面貌多样,又能依据自身原因扬长避短,大字偶尔为之,小字流美精到,最擅长小行草和小楷,在章法上勇于尝试。值得称赞的是,刘晓清书画皆宜,修养全面,她以书法为人所识,殊不知其习画多年,所绘工笔与其书法一样,笔笔不苟,清雅宜人。这样的人,有一种天然的艺术感召力,让人不知不觉向她靠近。

  ▲行楷 气若幽兰 尺寸65x34cm

  

  与晓清类似的,很纯粹地热爱着书法、并以完整人格面对书法的,我所认识的还有福建的张文佑和安徽的赵靖。多年前我采访过赵靖,而张文佑来武汉参加活动时,也被邀至我家共进晚餐。这些都是十分难忘的经历。他们给我的第一种感觉是,一直在纯粹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第二种感觉是没有在赞誉中迷失自己。付出了多倍于常人的努力,却用平常心与所有人看齐。

  ▲行书 苏轼词 中秋月 尺寸134x67cm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他们在取得这些成绩的时候,身后的汗水和辛苦,一定不是你想像得那么简单。这些可贵的品质,使他们的艺术充满向上的生命力。我说这些,何尝不是在说刘晓清?这些她都做到了,并且,她还心怀大爱,以自己单薄的身躯,不计回报地带上书法走进课堂、走进大众。这时候她已经不是个体书法家的刘晓清了,她同时实现了自己创作之外的“大我”。

  ▲扇面 行楷 咏古扇诗两首 尺寸63x33cm

  晓清寄给我的作品集上题了这样一句话:“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这正是我心中的刘晓清。

  ▲行楷 咏兰花诗数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