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蔚然论语师门及新儒商505读书会共同举办的第四次重走夫子路一行来到第二站——洛阳“孔子入周问礼碑”。活动总策划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专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讲师团特聘专家王蔚。活动为期三天,共40人参加。
孔子入周问礼碑处
孔子入周问礼碑位于洛阳瀍河区东关大街文庙前,碑高3.056米,宽0.92米。碑面上阴文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是为孔子访周问礼乐而做的纪念碑。问礼乐,即向大学问家老聃请教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
老聃,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
孔子入周问礼乐,发生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当时他向鲁昭公请求到洛阳访问和考察。鲁昭公应允,并给他一车二马,派了御夫,还让鲁国贵族南宫敬叔与他同行 。
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不但向老子请教周朝的礼制,向周大夫学习了贵族的音乐,而且游览了王城的殿堂庙宇。他瞻仰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实行国家大典的明堂,参观了周室祖先后稷的太庙和祭祀天地的社坛等。当他准备返回鲁国时,老子专门为他送行,并作临别赠言 。孔子到洛阳进修、学习周礼后,大开眼界,回到鲁国后,慕名而来的学生就更多了。
在孔子入周问礼碑处,王蔚教授现场给大家讲述2500年前老子和孔子的这场对话,他说,老子与孔子之间的这场辩论,除去庄子有意夸张的成份,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载,其基本事实和基本观点是可信的。反映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和儒道两家在酝酿和创立思想时的开放精神。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孕育,创立过程中,就培养了一种包容性特质,并非“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一种相互切磋,激荡思想的氛围。我们现在学习论语,就是要学习孔子不怕艰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厚此薄彼,要兼收并蓄,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美德。
7月中旬,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校...[详情]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